04版:公益广告

传统习俗的“时代风采”

(2024年02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文/图
  春节临近,青州各类迎新春、过大年活动丰富多彩,热闹欢腾。连日来,记者在青州采访时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当地部分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也发生了新变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风采。
   “八大碗”——
  过去的“高标准” 如今的家常菜

  青州西南山区,特色传统习俗较多。王坟镇侯王村等村庄,在春节或喜宴吃“八大碗”,就是其中之一。
  “八大碗”指的是以“炸鸡块”“炸鱼块”“带皮肘子肉块”“白皮肉片”“肉丸子”“猪小肠”“豆腐”“松莪”8种食材为主的菜品,是过去春节或喜宴招待贵客的必备菜。58岁的冯锋家是侯王村的村民,自从十几年前回村开起了小饭店,就致力于传承提升“八大碗”菜品。
  “炸鸡块,寓意大吉大利;炸鱼块,寓意年年有余;白皮肉片和带皮肘子肉块,寓意富贵白头;肉丸子,寓意团团圆圆……”冯锋家说,寓意说法很多,都代表了当时山里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今,美好生活已走进大山。随着潍坊及青州对西南山区的持续开发,乡村旅游、山区特色农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山里人生活越来越富裕,鸡鸭鱼肉都成了家常菜,这也让“八大碗”越来越没有了用武之地。冯锋家说,为了把这个特色习俗保护好,在王坟镇和侯王村的大力推动下,他不断创新开发、传承提升“八大碗”菜品,如今成了他家饭店的招牌菜。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八大碗”在当地的影响仍然深远,每到春节前,基本家家户户要煮肉、炸鱼、炸肉丸子,过去的“高标准”成为了今日的家常菜。
   “过门钱”——
  过去销售一月 如今四季生产

  春节期间贴“过门钱”,在青州由来已久。青州弥河镇杨家村,一个有近百年制作“过门钱”历史的村庄。70岁的村民杨立爱从十五六岁就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制作“过门钱”,按照往年的说法,贴“过门钱”有辟邪、祈福,昭示人丁兴旺等寓意。
  据杨立爱介绍,过去制作“过门钱”,需要先画样、刻版、制模板、铺蜡板,然后用木锤、刻刀等工具,一锤一刀的凿出来,内容主要有“福”“年年有余”“六畜兴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人财两旺”“招财进宝”等吉祥短语。
  如今,杨立爱已不再制作“过门钱”,由她的女儿接手,工具也由木锤、凿刀变成了机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杨立爱的女儿周存莹说,在保留传统框架的情况下,他们也在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不断开发新品种,比如按照“迎新春”“富贵吉祥”等字样,采用一张一字的形式制作,用的时候,可以按照顺序贴在墙上或绳上,装饰室内或庭院。
  目前,杨立爱家的“过门钱”,除了省内,还销往河北、天津等地,从过去的仅一个月左右的销售时间,变成了如今的全年接订单,四季生产忙。
   “年画”——
  过去贴“门神” 如今贴“农民画”

  “过去贴年画,多是贴‘门神’,形式主要是木版年画。近几年,融合了年画和中国画特点的‘农民画’开始引起大家关注。”青州黄楼街道东沙营村,77岁的村民马季青从事“农民画”创作已有50年时间,他明显感觉到带有春节元素的“农民画”越来越受欢迎。
  据马季青介绍,他每年创作“吉祥如意”“柿柿如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等40多种“农民画”主题,每种主题都会画五六张不同风格的“农民画”,大都被选去参赛或被书画爱好者购买挂在家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青州扎实推动“书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农民画”是重要内容,通过引导鼓励“农民画”从业者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加强对当代人情感诉求和审美标准的精准把握,“农民画”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连接点”,成为焕发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