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公益广告

过门钱

(2024年02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胜林

  印象里,父亲平日极少赶集,但每年腊月二十八的年集,父亲必去赶。父亲从集市上买回几挂鞭炮,两张年画,一沓过门钱。
  过门钱是一种剪纸,长不过尺,宽约七寸。过门钱薄如蝉翼,中间镂空“福、禄、寿、喜、财”诸字,以“福”字居多;过门钱上面有梅花图案,下面有喜鹊登枝;或者上面镂空“年年有余”字样,下面便是双鱼戏水图案。围绕这些图案的,是花瓣纹,是孔钱纹,是蝙蝠纹。过门钱秀美,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父亲买回的过门钱总是“五彩”的:大红、粉红、黄、绿、紫。大红的热烈,粉红的喜庆,紫色的安详,绿是翠绿,黄是金黄,亮眼而怡心。在父亲晚年,集市上卖的过门钱大多已是清一色的大红,但父亲走遍整个集市,也要依旧买五彩的过门钱。父亲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人,他认为红色的虽然看上去喜庆,但五彩的过门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才是正统的过门钱。
  父亲在世时,曾问过我过门钱的起源,我想了一下,看过的书中并不记得有关于过门钱的只字片语,便摇头说不知道。后来闲时读书时,便特别留意关于描写过门钱的诗词文章。有一年腊月,一个微雪飘落的日子,我围炉闲读,看晚唐诗人韦庄《立春》诗句:“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倍感亲切。这样看来,在唐朝,有人已经在过春节时将制作精美的花笺,贴于门楣之上了。又偶一日,读到一首词《龙眠杂忆时令类》,词中写到:“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做这首词的是诗人姚兴泉,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处处挂门钱”,可见春节挂过门钱的习俗,在清朝已是盛行。
  除夕,父亲早起,熬了浆糊。父亲踩了凳子,在屋门门框上刷了浆糊,将春联仔细地贴好。“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我记得村里老先生总是给我家写这样一副春联。春联贴好,父亲拿笤帚清扫一下门楣,抹了浆糊。我拿着那一沓过门钱,听父亲安排:“大红的。”父亲说。我急忙从一沓过门钱中找出大红的过门钱递给父亲。父亲接过过门钱,端端正正地贴好。黄色的过门钱一定要贴在门楣正中,紫色的要贴在门楣最右侧。“紫气东来嘛!”父亲笑,我也笑。
  门楣上贴好过门钱,窗框上也要贴。过门钱贴好,父亲从凳子上下来。我和父亲总要再端详一下大红的春联,端详一下色彩明丽的过门钱。春联、过门钱相映成趣,浸染岁月痕迹的门窗变得靓丽而有生机。
  剩余的过门钱会被贴在灶王上,贴在粮囤上,贴在牛槽上,甚至于贴在自行车上。微风过处,过门钱轻舞,整个小院焕然一新,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息。
  如今的过门钱,纸张变厚了,有的镶嵌了金色的箔纸,更有了套色的图案,看上去越发喜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贴过门钱,春联红衣墨文,过门钱霓裳五彩,年味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