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1983年8月,一件磁州窑白釉黑彩四系瓶出土于寿光市文家街道。它有着和梅瓶接近的样貌,多在肩部竖四耳。灰黄色釉从口部直到腹部,下部釉呈酱色。在施白釉处竖排“宅司公用”四字。它高25厘米、口径4.3厘米,如今收藏在寿光市博物馆。
“宅司公用”是什么意思呢?
“宅司公用”,从字面上讲,指个体家庭具有管理权,而公家或官方具有使用权。这件器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的行业管理尤其是酿酒业的管理制度。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重要的民间瓷窑之一。由于胎体较粗,格调朴拙粗犷,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磁州窑不为士大夫阶层赏识,历代文献对于磁州窑的记载很少。
磁州窑的意义,出发点还是在实用性上面。
“系”,是酒水器上用于拴系绳带的部件。四系瓶从功能上看,瓶口四周做有四系耳造型,主要是为了便于提拎、悬挂、移动而制。四系大瓶的造型特点是:瓶口外敞,长颈,瓶子形状略如橄榄,腹部稍肥大,颈肩安有四个系耳。肚大口小,可以多盛酒水,放置稳定;加上盖后,又便于外出骑行时随身携带,防止洒漏。
这与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讲求实用是金瓷的一个突出特点,瓶、壶、罐等多配有双系、三系和四系耳,便于悬挂提拿,这映照着游牧渔猎生活的场景。
四系大瓶,是磁州窑器物中极富特色的一类,器形古朴挺拔,颇具北方粗犷豪放的气韵。元代疆域辽阔、交通发达,为了便于联络,忽必烈在位时建立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驿站对于餐具、酒具、茶具需求很大,这极大地刺激了磁州窑的生产。四系大瓶作为驿馆盛水盛酒的器物,使用方便,需求量巨大,故产于元代的这类器物存世量很多。四系瓶也是元代磁州窑的标志性瓷器。
磁州窑的白地黑彩彩绘装饰是一种综合艺术。工匠们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画山水花卉、描人物、绘鸟兽,或者作诗词、记事件、记录警示格言,形成了磁州窑特有的风格。在黑白之间书写故事,在对比中隐现哲思。
元朝建立以后,重视汉文化。文人画家提出把书法归结到画法上,并形成了“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的画论。这一时期,艺术界普遍出现了诗书画相结合的作品,这种风尚将白地黑花装饰一步步推上一个至境。
一件四系瓶上题:“高朋满座,日新月更,星移斗转……造酿臻善,五粮谷场”等字,字体率意随性,书写一气呵成,功底深厚。
磁州窑四系瓶的书法风格多潇洒豪放、龙飞凤舞,部分书法重意向,轻可读性。一件瓶子的四系之间,题写了“春花秋月”四字,笔迹匆匆,是行书,透露着工匠行云流水一般的创作状态。
四系瓶上的文字还有几种:
有的是标注主人姓氏的。如白家酒、赵家瓶、李家用等。宋代的部分器物上会有私人的标识。还有“官”字瓶,说明这种瓶为官方所用。宋代白釉黑彩题“焦家用”铭四系瓶,故宫博物院藏,“焦家用”便是器物的主人信息了。寿光市博物馆的“宅司公用”,也是表明了器物的归属。
有的是书写酒名的。如竹叶青、梨花白、秋露白、莲花白等。
有的书写几个字的短句。如“道德清静”,劝人注重道德修养;“风花雪月”,为爱情题材;“清酒肥羊”“招财利市”为酒楼所用;“清风明月”为茶楼所用;“渔村落照”“江天暮雪”“远浦归帆”则是表达一种意境。
磁州窑萌芽于北朝,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利用“化妆白瓷”烧制成功很多品种。由于当地细白瓷原料“先天不足”,难以烧制精细白瓷,磁州窑的工匠便“粗瓷细作”:他们在胎体表面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从而创造性地烧制出独具审美价值的“化妆白瓷”。
就算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磁州窑白釉四系瓶、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磁州窑白地黑花四系瓶,釉色也是不均匀的,下部上黑釉的边界不整齐,足部不规则地露着素胎,显得粗犷不羁。
然而“化妆”不是唯一审美。化妆,是堆砌;卸妆,就是暴露。
北宋早期,磁州窑的工匠们又开始尝试,在化妆土上“部分卸妆”:用划花、剔花等技法,实现审美的突破。宋代的磁州窑白地剔划黑花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就是卸妆后的佳作,黑白之间花卉、枝叶的边缘纹理显现出来。
磁州窑的消费主体是市井百姓,瓷器产品主打价格亲民、功能实用,所写所画也是通俗、快乐、吉祥。或许,现在的人也能从中共情到一份“松弛感”。
手持四系瓶,仰头饮一口,酣畅淋漓;低头揣摩手中瓶体,睹物思人,见景生情,自是一种别样的情愫。那飞扬的字体、粗朴的瓶面、凹凸的釉面,仿佛看得到匠人的手法。每一件手作都不一样,是这世上的唯一。瓶体上甚至还有不少气泡和坑点,是一件器物有别于更多的标识,有着独有的温度,记录了一段段隐秘沧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