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信
在那悠长而炽热的夏日,蝉,这小小的生灵,总是以最质朴也最响亮的方式,陪伴着我们童年的每一个清晨、午后和夜晚。可以说,乡村的夏天之所以更像夏天,就与那些声声不息的众多蝉有关。
蝉的俗名知了,它承载了许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每当夏至过后,孩子们突然忙碌了起来。傍晚时分,或提一盏马提灯,或拿一个手电筒,捎上铁铲之类,约上几个小伙伴,捉知了猴去。太阳落山之时,知了猴一般还没有钻出地表,如果发现一个刚刚戳破的小孔,就要小心地抠一下,因为这多是知了猴破土而出的迹象。当知了猴发现了你这位不速之客,往往会迅速坠到洞底,这时就需要你用铁铲在边上挖掘了。当照明工具亮起来,知了猴大多已经出洞了,假如看到一个小洞圆且深,十有八九是知了猴的“老巢”,这时你的搜寻范围就该是附近地面及杂草树木了。钻出洞的知了猴会选中一处杂草或树木,慢慢爬到自认为合适的位置,开始它美丽的蜕变。
当知了猴背部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它前腿呈勾状,紧紧抓住树木或枝叶,慢慢地,先是头部从壳中分离,然后是前腿,当上半身获得自由之后,它会做一个惊险的倒挂动作,这时它的双翼顺势展开。当知了完全从空壳中脱离的时候,其身体是嫩绿色的,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脱胎换骨,新生的知了精神抖擞地抓牢了空壳子,垂直面对树身,这有利于双翼的伸展和变硬,然后,知了就有了足够的资本开始飞翔和嘹亮生命了。
知了声声,带来欢乐无限。有人说,蝉鸣是富有穿透力的。雄蝉腹部两侧有专门的发声器官,靠振动鼓膜发出响亮的声音。闷热的午后,或是雨后的黄昏,某一只雄蝉敞开嗓门开始“领唱”,立刻便有无数雄蝉遥相呼应。它们绝不会患得患失,它们的歌唱专注而投入,珍惜当下,誓将每一个日子唱圆、唱满,这风格,倒是像极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仙了。
而树底下,不惧炎热的孩子们两人一组,加入了粘知了的行列。拿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裹上一团面筋,悄悄地靠近叫得正欢的知了。知了正隐于绿叶之间引吭高歌,怡然自乐,丝毫意识不到危险在逼近,等面筋碰触到它的翅膀时,已是在劫难逃了,越挣扎,粘得越牢。放下竹竿,另一搭档赶紧上前,捉住知了放进早已备好的瓶子里。更多时候,孩子们还会捎一个塑料袋,专拣“知了壳”,据说它是一种中药材,积少成多,拿到药店换回一些零花钱,这样等卖冰棍儿的大叔到来时,就不用眼巴巴地看着流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