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
揽山水之幽 得人文之胜

(2023年06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营镇潍河入海口风景。
  △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昌邑地处渤海之滨、莱州湾畔、潍河两岸,是一座底蕴深厚、物阜民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沿海开放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昌盛、经济繁华之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
  依托深厚的文旅资源,昌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挖掘优质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品牌文旅产品,传承历史文脉,推进文旅融合,东夷文化、海洋文化、渔盐文化、丝绸文化、华侨文化以及厚重的红色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熠熠生辉。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文 巩建国/图
活用历史“唤醒”文旅生机
  灰墙黑瓦,小径通幽,这里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都积淀着岁月。街头的老槐树默然伫立,见证了古村的热闹与沉寂,也见证着它再度走向繁荣。6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昌邑市龙池镇龙东村的齐氏牛街美食风俗街,在这里感受历史的韵味。
  昌邑市深挖文化基因,梳理美食文化根脉,将文化融入美食,将美食嵌入旅游,打造出了齐氏牛街美食风俗街。这条街主打牛类产品加工,全牛宴、牛肉包、进士宴、牛肉面等特色美食远近闻名。据龙东村党支部书记齐百川介绍,齐氏牛街美食文化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时至今日,不少村民家中还留存着美食秘方。
  在齐氏牛肉包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厨房里忙碌,擀皮、调油、捶打、撒料……经过繁复的加工,皮薄馅大的牛肉包送到食客面前。“节假日牛肉包的日销量能突破2万个,平时销量也非常可观,一年纯利润能达到300万元。”齐氏牛肉包经理齐丽娜说。
  不远处的龙池镇齐西村村史馆内,各种见证历史的物品保存完好,锈迹斑驳的农具、破旧的纺织机、质朴的老家具……这些老物件把历史和现实、昨天与今天串联到一起。
  走出村史馆,漫步在这个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村落,石板路、青砖墙、草顶屋……处处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村里保留着不少1770年左右建成的老房屋,我们对各种老物件尽量修缮、还原,引来不少游客观光、打卡。”龙池镇齐西村党支部书记齐明凯说。
  昌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鄑邑”“都昌”,秦朝设县,宋初定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沿革史。昌邑活用丰沃的历史资源,设计出多条“古村寻幽”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山阳梨花节、龙乡文化节、丝绸文化节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了昌邑文旅特色。
让“红色沃土”绽放文旅之花
  深黑色大门、靛蓝色窗户、大红色装饰,厚重的颜色渲染着“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庄重的氛围。70余岁的退役军人魏铁良坚守在这里,十几年如一日,饱含着对先烈们的敬重和怀念,向参观者讲解着发生在昌潍大地的抗战故事。
  墙上铭记着革命先烈的血与泪,地下铺满金黄色的麦穗,硝烟虽已远去,但血与火铸就的悲壮历史却依然有着史诗般的回响。走在龙池镇马渠村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解说员将抗战岁月娓娓道来,沉稳的语调宛若雷霆,让后人感怀革命先辈的英勇。
  推开翻新后的古朴大门,阳光透过树荫洒在石缝中生长出的野菊花上,梧桐树在墙角肆意生长。在位于下营镇火道村的李福泽故居,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人慕名前来追寻英雄足迹,赓续红色基因。
  昌邑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根基深厚、特色鲜明。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山东抗日劲旅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八支队会师地,也是渤海走廊中心区、胶河战役主战场。
  202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潍坊市共有8个村上榜,总量居全省第二,其中昌邑市卜庄镇西董村、龙池镇北白塔村、龙池镇马渠村、下营镇火道村四个村入选,占了潍坊市入选村的一半。
  基于优良的红色基因,多年来,昌邑市持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寓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寓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于互动参与之中,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焕发活力,让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用“一方风土”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潍河纵贯昌邑南北,造就了一条一步一景、人文荟萃的生态旅游长廊——“潍水画廊”,昌邑市潍水风情湿地公园、丝路绸语文创园、下营滨海风景区、柽柳林等众多旅游点纵横分布,宛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昌邑市文旅产业的绚丽画卷上。
  绿博园满目盈翠,海岸线绵延悠长,古村质朴清幽,湿地鹭鸟成群,盐田色彩斑斓……天青、海蓝、草碧,昌邑自然之美,美不胜收。但昌邑文旅发展的优势不止于此,其厚重的人文基因更显独特。可以说,昌邑既揽得山水之幽,又占得人文之胜。
  据了解,早在商周时期,昌邑就是国内重要的海盐基地,是齐鲁盐文化的源头之一,“鄑邑故城”遗址成为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专门为管理盐业生产而设立的都城。
  昌邑自古还有“丝绸古镇”之称,从周朝时起,“养蚕织帛,捻线就织”便成为当地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昌邑人背着丝绸漂洋过海,上北洋、下西洋、走东洋、闯南洋,足迹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昌邑市成为江北唯一的“华侨之乡”。清末民初,昌邑丝绸产业规模达到鼎盛,“昌邑茧绸”的交易额每年约有一千万两白银,占全国的一半。
  东夷文化、海洋文化、渔盐文化、丝绸文化、华侨文化等汇聚于此,赋予了昌邑独特的人文魅力。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璀璨、自然风光秀丽,这些共同造就了昌邑独特的文旅资源。
  今年一季度,昌邑市接待游客62.89万人,同比增长14.41%;收入6.53亿元,同比增长16.82%。未来,昌邑市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擦亮昌邑旅游名片,不断丰富文旅新业态,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奋力构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全域覆盖、充满活力的文旅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