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向城镇集聚是发展大势,应认真谋划,以高质量新型城镇化赋能更好潍坊建设。
一、突出一个中心,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着力提高中心城区对全市、对县域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中心城区高端性、先进性功能。一是提升公共服务能级。在保证教育公平性、普惠性前提下,破除周边县市的孩子到中心城区上学的障碍,打造以基础教育吸引人口的高地。发挥潍坊区位优势,在中心城区建设辐射全省的高水平医学中心。二是强化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市内重要交通节点之间的联通度,加强与济南、青岛的互联互通。三是打造消费新高地。引进建设一批覆盖不同消费层次的综合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商业街区。
二、坚持点轴开发,推动形成两横两纵城镇化框架体系。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各县市区政府驻地为节点,沿主要交通通道布局产业和人口。一是横向:青州-昌乐-中心城区-昌邑发展带。主要依托济青高速、济青高铁、胶济铁路,支持沿线新城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二是纵向:中心城区-安丘-诸城发展带。主要依托京沪高铁二通道、S222,着力培育产业分工与协作紧密的南北产业带。三是横向:临朐-安丘-高密发展带。主要依托济青高速中线,围绕交通节点打造一批新型产业园区。四是纵向:寿光-青州-临朐发展带。主要依托长深高速,发挥寿光龙头作用,形成潍坊西部产业隆起带。
三、聚焦县城和特大镇,健全就近城镇化支持政策。在县城和特大镇成为城镇化重要节点的大背景下,应立足潍坊实际,积极推进就近城镇化。一是支持县城人口集聚。全面摸排县域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情况,制定近期、远期人口发展规划,引导人口有序向县城聚集。二是加快突破百强头部镇。对今年入选全国千强镇榜单的侯镇、羊口镇、景芝镇,进行精准支持,尽快实现全国百强镇零的突破。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就业机会。应以提高就业数量为导向,出台支持县域和镇第三产业发展政策。
四、发力城市更新,探索促进产业人口高效聚集机制。深入研究城市更新规律,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一是坚持适度改造。对缺乏文化传承意义的街区,秉持最低投入、最小改造原则进行改造。对老城区进行适度的适老化、便利化改造。二是延续历史传承。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街区,前瞻性制定保护规划。对于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街区,高标准进行改造开发。三是盘活低效用地。摸清存量建设用地底数,通过自主联营、入股、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造开发,支持各类工业用地转为M0新型产业用地再开发。
(作者单位: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