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华
随着文化产业与新技术融合的浪潮汹涌澎湃,新型文化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何用“科技+文化”促进我市新型文化业态消费提质增效?应考虑通过内容创新、跨界合作等方式,推出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消费场景和文化消费内涵,实现我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是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科技化,实现由“有”到“精”的转型升级。推出“公共文化云平台”,运用科技手段整合图书、文博、非遗等文化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我市文博资源上“线”入“云”;通过“非遗+社区+工坊”深入生活,创意开发“多彩民艺、秀美山村、寻古探幽、渔盐耕读”特色旅游线路,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实现非遗项目破“屏”出“圈”。
二是运用新科技打造“一圈一园一街”新型文化消费标志区。“一圈”就是打造综合性文化消费圈,通过持续优化服务业态,形成集文化、休闲、娱乐、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消费圈。“一园”即创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一街”即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街区,通过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街区,延长文化消费的时间链条。
三是拓展“平台+原创+场景”新型文化业态多元消费场景。加强与传统产业、教育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打造数字科技创作和传播平台,推动数字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挖掘潍坊文化资源,开发“科技+文化”原创文化精品力作。打造潍坊市“科技+文化”多业态集合文化消费新场景,如特色书店、文创商店、文娱场所、艺术展览、高科技展厅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四是打造“科技+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用新质生产力讲好“潍坊故事”。以“潍潍”和“芳芳”为吉祥物,深化“风筝之都”形象,同时推出二次元小风筝“潍宝”与“芳菲”,结合动画电影与体育赛事,全力打造潍坊“城市IP”。设计我市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全面展示历史文化、非遗艺术、红色文化与美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乡村遗产酒店、特色民宿与传统技艺体验馆,线上线下并行推广“旅游潍坊、美好生活”,并举办旅游文化节与推介会吸引游客,形成我市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创新业态消费模式。确立城市品牌形象,举办线上文化节,同时针对来潍旅游的外国游客,开展“你好!潍坊”“我在中国潍坊”故事分享和形象推广活动,加强海外市场宣传。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