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

(2024年12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应然举措。
  一、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一是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把握了文化对于培育精神品格和塑造价值观念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文化视域下阐明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提供思想指引。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文化为何自信、何以自信的深刻意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从源头探寻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文明根基和精神之源。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以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内容支撑,最终内化为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一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坚持理论育人。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核心是要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子、指导文化建设实践。一方面,高校要坚持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多角度全方位构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课程思政体系。在各类课程设计中,多角度设计融入相关课程,例如在电子信息、网络安全、文学艺术等教育课程中,增加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相关内容。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助力他们坚定文化自信。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讨它们的渊源、共性和发展路径,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价值。
  二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校园文化,坚持文化育人。育人效果作为学校育人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要将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学生信仰形成、精神涵养、思想塑造的具体标准上,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坚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墙,通过各类主题展播,积极宣传先进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打造有助于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文化氛围。
  三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社会实践,坚持实践育人。高校思政课堂应将习近平文化思想铸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认识到文化宣传的重要性。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们应主动担当学生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积极寻求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教育指导,思政课教师们要持续鼓励学生们进行多元化项目设计。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们还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建设,对积极参与文化宣传的学生给予认可和鼓励。通过社会实践成果的总结、宣传、评比,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学生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激发更多人参与文化宣传实践。
  (作者单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