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营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这为我国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潍坊以产业立市、以实体为本,优质企业众多,新形势下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要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为更好潍坊建设贡献力量。
一、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刻变革,是生产关系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再造。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具有潍坊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动能升级,支持企业设备更新、链条延伸,实施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六新”工程。坚持龙头引领,布局新兴产业抢占赛道,推动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新项目集聚,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加快构建新兴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助力高端产业量质双升,引领科技型企业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测试场景开放等领域加力突破,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双向通道。
二、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经济学界认为,创新包括新财富的创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市场的开辟、新资源的开发和新产业组织的形成,而这些正是企业家的职能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引进、培育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产业园聚集,构建“互为上下游、形成产业链”产学研用合作桥梁。加快引育高端科技人才,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围绕突出“高精尖缺”,重点引进培育国家级等高端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全市产业技术需求,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吸引更多“首发”型技术来我市落地,更多先进成熟的应用技术成果在我市转化。
三、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力度,注重发挥短期流转基金等政策性投资引导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缓解新领域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战略,梯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潍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