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杰堂
翻阅昌乐历代志书,多有本县古“八景”的记载。有的记载“八景”之地之意,如明嘉靖《昌乐县志》;有的则采录咏“八景”诗文,如清康熙和嘉庆《昌乐县志》。这些都为今人和后人了解昌乐的过往景象,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自然变迁、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古代“八景”作为古代志书的通用体例,指某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八处景观或名胜古迹,也有的地方为“十景”。志书收录“八景”,可追溯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对“潇湘八景”的记载,之后经过传播和发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地方志书中的“八景”,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凡当地山川河流、花朝月夕、晨钟暮鼓、烟柳画桥、渔歌樵唱等,均可进入“八景”取材范围。与“八景”相关的内容多出现在旧志的形胜、古迹、艺文等篇目,明清很多志书的志首舆图中还收录“八景”图,并配以诗文介绍。
昌乐古“八景”名称或“八景”诗,在明清各志和1992年版《昌乐县志》中皆有体现,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嘉靖版《昌乐县志》。笔者在考证和研判昌乐古“八景”过程中,发现其背后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承载的是自然消长、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习俗演化等许多历史信息,值得探究。
传咏“八景”,曾为“十景”
昌乐本土文史学者王庆荣先生撰文称:明嘉靖版《昌乐县志》为时任昌乐知县朱木主持编修。从该志中发现,昌乐“八景”在明洪武年间已由时任知县于子仁评选并拟定,即: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庵上僧钟、埠头人集。到嘉靖时期,又被朱木增加两景:孤峰夕照、方水朝烟。
明嘉靖版《昌乐县志·地理志》“景致”篇目对“八景”的地理和区划位置有较系统确切的记述。目录中列有艺文篇,可惜艺文篇正文缺失,“八景”诗全文原貌查考无果。清康熙、嘉庆志“艺文志”中,均载录了明洪武知县于子仁和清康熙知县贺基昌分别撰写的“八景”诗,1992年版《昌乐县志》在附录中重新收录,均以清康熙志为范本。贺基昌的后“八景”诗诸志一致,前后统一,没有异议;于子仁的前“八景”诗是否全部为于子仁所写,值得仔细研究分析。其实,昌乐明嘉靖志中并没有明确的“八景”提法,只在“景致”篇中依次直接记载了于子仁所云“剧县春晴”等八处景致。志中明确记载,又新增“孤峰夕照、方水朝烟”二景,并属文解释:“按昌乐之景致可以图咏者不一,而孤峰方池其尤也。洪武间于子仁拟为八景,而孤峰、方池独遗弗录。嘉靖戊申知县朱木增拟二景,名曰孤峰夕照、方水朝烟。共为十景,而复咏之诗,盖以表一邑之盛也。”而此后撰修的各部志书中的“八景”均无“庵上僧钟、埠头人集”二景,而增添了“孤峰夕照、方水朝烟”二景,仍保持了“八景”的习惯体例。
王庆荣由此推断: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所载“八景”诗中只有六首为于子仁所写,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属朱木的作品。自清康熙志后,诸志才把前“八景”诗全部记载于子仁名下。而在明确了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知识归属之后,淹留在岁月中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诗篇,有朝一日,会拂去历史的尘土和泥沙浮出水面,带着于公子仁的意愿,回归于昌乐史册,重新焕发璀璨光华。
我们一直传咏的昌乐古“八景”,实际上曾经为“十景”,即朱木在于子仁基础上,新添两景后的“十景”。至于清代只保留八个景致的诗作,那便是后来的事情了,其原因不得而知。
说到美好景致与历史遗迹,其实,在拥有齐国首城、宝石之都等光环的昌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远不止这些。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有看头、有来历、有故事……
一景“多情”,两县“相争”
昌乐古“八景”之中有一景即“孤峰夕照”很有意思,也被潍县志书收入,只不过其名为“孤山晚照”,为潍县“十景”之一。
这里所言孤山,即今昌乐县城以东的孤山,又名凤山、首阳山。孤山,被誉为临近渤海“第一山”,海拔260余米。以孤山为主峰的群山环翠,景色秀丽;民间广泛流传有关伯夷、叔齐和孤山爷李坡的传说,历史文化根基深厚;“夷齐祠”“神龙庙”遗迹,宣示着过往山顶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和曾经的辉煌。这座并不高的山,吸引了世人的关注。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乘火车出游途经首阳山,在游记《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写道:“由青岛去济南的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的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于诗意……所以车过首阳之后,走得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
那么,为什么属于昌乐的孤山,被潍县“相争”了呢?这需要了解一段历史。
元朝时昌乐县属潍州。元初,潍州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还一度省昌乐入北海。明初复置昌乐县。潍县“八景”最早源自元代状元张起岩所作的潍州“八景”诗,“孤山夕照”为其中一首:“一抹残阳碧映岑,孤峰倒影自成阴。牧童横笛归家去,鞭趁牛羊出远林。”
张起岩走遍潍州的山山水水,从众多景色中挑选他认为最美的景致,于是,属于潍州范围的孤山美景入选。尽管之后取消了潍州建制,但清代《潍县志》中的“十景”,“孤山晚照”(“孤山夕照”的新命名)仍位列其中,甚至到了民国时的《潍县志稿》中依然保留,并均载明在昌乐境内。“孤山晚照”被《潍县志稿》保留,继续列入潍县“十景”,也许是因孤山离潍县极近,让生活在潍县的人抬头可见,情感使然;也许是橙色夕阳下的孤山景色的确太过美丽多情,令潍县人依依不舍,情有独钟,方才与昌乐“相争”。
值得一提的是,潍县“十景”中的“塔山望日”,也曾在昌乐境内,现位于坊子区与安丘市交界处。但这一景致不在昌乐古“八景”之列。
话题再回到孤山。孤山这样一个景致,被两个县列入“八景”“十景”,应该是孤山的一份荣耀、一份资产,更是昌乐历史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作为昌乐人,在陶醉于昌乐古“八景”诗文的美丽意境之余,也当为坐拥美好的景色而引以为豪。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气质,那么昌乐的山是温润的。润养万物,也滋润着每一位“我”。首阳山、方山以及一座座抬头可见的山下,乐得长作昌乐人。
一景“外嫁”,“花”落他家
明嘉靖《昌乐县志》中,对昌乐“八景”逐一作了记述,其中记述“白石花飞”景致处附云:“在白石庄,取石上生花意。”
关于“白石花飞”,民国版《昌乐县续志》有载白石村和白石社,指出“白石泉即白石花飞处,为昌乐‘八景’之一,在阿陀以东”。然而,不少文史爱好者寻遍马宋村以东的营丘镇区域,并无白石村的踪影,一度“无考”。
于是,大家只能从古人的诗中了解和体味“白石花飞”的美好景象。明代于子仁诗云:“冈头白石乱花攒,石上花飞缀锦斑。初讶鹤归王母洞,恍疑羊起石城山。补天五色朝霞灿,扣角三更夜雨寒。早晚束薪来共煮,照人光彩绚金丹。”而清代贺基昌诗云:“石磴春光似上阳,浓姿无事款东皇。拟从天女分新谱,来与绮窗斗晚妆。梅点片痕沾贵主,桃因前度识刘郎。何以解散陀罗蔓,曳露牵云自一方。”两诗相比,于子仁更加偏重写实与白描手法描摹自然景色,把一处人间仙境展露在人们面前;贺基昌诗则采用渲染烘托艺术,歌咏白砂石与繁花相互映衬,画面绚丽多彩,充满奇幻色彩与深刻寓意。
所幸,笔者从不同渠道得知:白石现位于坊子区。查阅1992年版《昌乐县志》,果然有记载:1983年,崔家庄公社的白石等9村划入坊子区。
在2024年10月初一个清爽的日子,笔者特约两文友前去“寻找”白石。在白石村村头遇见67岁的村人杜国志,他热情带领我们来到村东的水库边上,详细给我们讲述了记忆中“白石花飞”过往景象:修筑水库前,白沙河西岸有一道白砂石壁,石壁上沿高出常年水面四五米。过去在高出水面的石壁上,有一个直径八九厘米的圆孔,有泉水(泉名“飞花泉”)横向喷涌六七十厘米,然后下垂呈抛物线状,撞落在下面的白砂石上,水花四溅,在白砂石的映衬下水花泛银光,景观奇妙。在上午的阳光斜照之下,水柱后的白色石壁呈现五彩神奇景象。泉水在曙光初照、夕阳辉映下与烈日当空时,又景象各异。白石与水花相映成趣,难免会令古人产生“梅点片痕”“曳露牵云”的联想。泉水清爽甘甜,全村的人甘愿舍近求远前来下到石壁下,排队接水,担回家熬粥泡茶。但上世纪70年代初修建水坝蓄水后,飞花泉被压在水下,过往景象便看不到了。
村民介绍说,“白石花飞”属昌乐古“八景”,这在村里妇孺皆知。
有了这一汪滋养生命的灵秀之水,便有树生发,有草滋长,有庄稼、果木和竹子,青青翠翠拔地而起。于是乎,也有了清清水畔热火朝天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