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随着景芝酒业的日渐兴盛,景芝镇客商众多,店铺林立。为调众口,适应往来商贾的生活需要,景芝三页饼应运而生。景芝三页饼在数以百计的地方名吃中脱颖而出,成为齐鲁饮食文化的精彩篇章。
追溯历史,三页饼的制作工艺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一页饼(俗称单饼)发展为二页饼(俗称双饼),由二页饼又发展为三页饼。初始,客商做生意,携带一页饼不方便,有饭无肴,无滋无味。为提升口感,人们在传统一页饼工艺的基础上,加适量豆油、食盐改进为二页饼,后又经过历代技术创新,擀饼工艺渐精,逐渐形成了三页擀在一起,以面粉、豆油、食盐为原料,每页薄如纸,软如绸,焦柔相济、清香可口,一抖而成三页的三页饼,满足了众多客商的需求。
景芝三页饼源于一页饼、二页饼。一页饼即单页面皮烙熟。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将面粉用温水和成面团,用手撕成小面团,用擀杖制作成面饼状,再置铁鏊上,以温火翻烙,边烙边翻,随时消除鏊上煳花,烙至两面微黄,不带或略带煳花,饼已熟为止。
二页饼即双饼,中间夹油盐烙熟。以小麦面粉、食盐、食用油为原料,将面粉用温水和成面团,用手撕成小面团,擀两面团至碗口大小,在一块面团上涂上食用油,撒上食盐,将另一面团放压在上面,用擀杖擀至薄圆饼,烙制工艺同一页饼。
景芝三页饼作为一种特殊面饼,是因三页如一页,薄如纸,一抖三开而得名。它的加工工艺类同双饼,以面粉、食用油、食盐为原料,将白面用温盐水和成面团,再撕成小面团擀饼,每张三个小面团,擀至碗口大时,三页摞在一起,三层之间涂以食用油,擀薄后置鏊上文火烙,边烙边翻,随时清除鏊上煳渣,烙至两面微黄,不带煳花,晾透叠起,数日不爆,柔软如初。其成品软如绵绸,焦柔相济,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景芝三页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地方名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民群众积累发明创造的,它来自民间,适应大众口味,满足了大众消费需求,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了齐鲁饮食文化,有其重要的文化经济价值。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