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祥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读《抗战家书》,重温革命志士在一封封家书中寄寓的家国情怀、记述的难忘历史,既是对于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也是接受革命精神的深刻洗礼。
这本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的近百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特别是那些毅然走向战场的抗战勇士,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战,精神屹立,最终迎来胜利。
“我政府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下之盟。在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只好本政府之策略,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
“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不过他恃其武力,野蛮横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
这一段段独白不仅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承载着绵长而醇厚的骨肉亲情,真实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日寇铁蹄蹂躏下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厚情怀。今天读来仍余味绵长,催人泪下。
在众多的家书中,左权于1942年5月20日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十分感人。如今80多年过去了,但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绵绵深情却永远震撼着我们。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多兵力,对我晋东南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五月大扫荡”。24日,八路军总部机关开始转移,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将军亲自率129师及警卫连部署突围计划。在突围中,由于后勤部门对形势估计不足使几千人马阻滞在山西河北交界的十字岭,日军发现了目标,从四面合围,步步紧逼。左权命令作战科长及警卫连长护送彭德怀总司令转移至安全地带,自己坚持指挥突围。在总部机关和老百姓转移完毕、掩护部队冲向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左权身边爆炸,这位八路军卓越的将领壮烈牺牲,时年37岁。这封信就写于他牺牲前的几天。
这封信表现出对女儿的思念及对刚刚投身革命的亲密伴侣无微不至地关心与呵护:“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写出的这些生动、鲜活的话语,读来让人泪目,也将左权将军侠骨柔情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左权将军可谓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谱写了自己辉煌的革命生涯、军事生涯,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军事理论和著作,但很少谈及自己。正因为如此,这些家书便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家书代表作,这些出自左权将军内心深处的文字细腻地勾勒出其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多彩世界。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曾使无数人感动,而其中的“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是弥足珍贵的。《抗战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朴实生动的老照片,再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对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