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

(2025年08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冀庆勇

  1989年7月,师范毕业后,带着梦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我和其他五位同学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心初中,开始了我们的教育生涯。那年我刚满19岁。
  根据学校需求,我教七年级三个班的物理,并担任班主任。学生们十四五岁,和我年龄相差不大,容易形成共同语言。“亲其师而信其行”,我上课时严格要求,下课后经常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做到宽严有度。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家庭等情况后,因材施教,师生感情好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成绩也上去了,直到现在这些学生见了我仍非常亲切。
  现在想来,对学生而言,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一个“爱”字:当你找到那份让自己灵魂燃烧的热爱,整个世界会为你让路。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虽然上师范时练就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也曾多次实习,但从理论到真正的实践,还是深感不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此,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努力提升授课水平,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一步步提高业务素质。
  为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同时,我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突破口,大胆创新,学以致用,尝试实行“愉快教学法”,通过创设一种和谐、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当时印试卷还是一张一张手印,我曾在一天内印完、批完、讲评完三个班150多份试卷,也不觉辛苦。
  此后,我又辗转两个乡镇任教。我在黄楼初中兼任教初三音乐时,曾辅导过的一个学生,现在成为了潍坊学院的声乐专业教授,前几年还专门联系我,谈及我对她的影响和对我的感谢。自己当年的付出,竟会收获一棵参天大树,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吧。
  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我就时刻提醒自己,争做学生一生中的贵人,绝不能误人子弟。这也缘于我上小学时,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一怀茶”的故事:某公社有位小学语文老师上课时竟然把“一杯茶”教学生读成了“一怀茶”,而且学生指出来时还拒不认错,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想当教师的念头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生的。后来无论当老师,还是做校长,我都时刻提醒自己和老师们:上课前一定先备好课,吃透教材,反复研究教参,拿不准的就查字典、查资料、请教其他教师,绝不能马马虎虎、似是而非。
  后来我又进修了中文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被评为青州市初中语文科骨干教师、青州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新课程改革带头人等。后来我逐渐走上了小学管理工作岗位,完成了从一个教育新兵到有一定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个教师的骄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生,三十多年一步步走来,有收获,有失意,有遗憾,更多的还是甘甜。最大的欣慰是始终扎根基层,无怨无悔,并在这些孩子求学的关键阶段,曾经给予过他们应有的引导、启发和帮助,尽力托举过他们,总算没有辜负家长们的重托。
  “教育兴亡,匹夫有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全国这四百万中师生、那些年毕业的师范大学生以及众多民办教师一起,在一所所简陋的农村中小学校,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成为基层教育的中流砥柱。
  现在想来,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晴朗的,世界便永远充满阳光;而使心灵晴朗的办法,一是拥有一颗爱心,二是问心无愧的奋斗。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我们的生活过于平淡普通,但我们心存坦然,对于自己该做的事,尽了力,这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