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竹和石

(2025年08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冯起震、冯可宾绘竹石图十幅屏刻石(资料图片)。
  ◎崔斌

  晚明时期,青州大地孕育出一位画竹的奇才——冯起震。冯起震字青方,号稷下门生。他淡泊名利,隐居乡里,以教书为业,却在画竹领域独树一帜,时人尊为“冯竹”。他笔下的竹子,或挺拔修长,或婀娜多姿,竹叶蕴含生命的律动,竹节彰显坚韧的品格。冯起震对竹的热爱深入骨髓,他观察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姿态,将自然之美融入笔墨之间,自成一格。
  冯起震的儿子冯可宾,在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曾任湖州司理、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同时在绘画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父亲专注于画竹不同,冯可宾擅长画石。他笔下的石头,形态各异,或嶙峋奇特,或圆润古朴,每一块石头都仿佛有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竹子相得益彰。
  当冯起震的竹与冯可宾的石相遇,一场艺术的盛宴就此开启。父子二人合作的竹石图,青竹在石头的衬托下,更显清雅脱俗;石头在竹子的环绕中,也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他们的合作,并非简单的笔墨相加,而是心灵的契合与情感的交融。在每一幅作品中,都能感受到父子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艺术共同的追求。他们以竹石为载体,将家族的艺术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
  命运似乎有着奇妙的安排,让冯可宾与北宋的文同,因湖州一城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开创的“湖州竹派”,对后世画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同任湖州知州时,深入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形态和神韵,将自己对竹的独特感悟融入画作中。他画竹注重气韵,不拘泥于形似,开创了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使得笔下的竹子栩栩如生。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更成为后世画家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数百年后,冯可宾踏上了湖州这片土地,担任湖州司理。在这片文同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冯可宾或许在不经意间,便能感受到文同留下的艺术余韵。他漫步在湖州的街巷,或许会想象当年文同画竹的情景;他凝视着湖州的竹林,心中或许也涌动着对竹的独特感悟,这种感悟后来也体现在他与父亲合作的竹石作品中。
  冯可宾曾编纂《广百川学海》,其中的一篇《岕茶笺》至今流传甚广,被懂茶的人们奉为经典。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感知,与文同对自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冯可宾在湖州的经历,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使他与父亲合作的竹石图融入更多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在中国艺术史上,米芾与其子米友仁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米氏云山”(又称“米点山水”),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新局面。而在晚明时期,冯起震父子在竹石绘画领域的成就,竟与米芾父子有着奇妙的巧合。
  米芾,这位北宋时期的书画大家,其书法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绘画上,他开创了“米点山水”,以墨点代替线条来表现山川景色,使画面充满了朦胧的诗意和独特的艺术韵味。米友仁继承并发展了父亲的风格,在绘画中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父子二人的作品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冯起震父子同样在艺术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默契和传承。冯起震以画竹闻名,他的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挺拔,给人以孤清超拔之感。他对竹子的描绘,不仅注重形态的逼真,更注重传达竹子的精神内涵。冯可宾则以画石为长,他笔下的石头形态各异,质感强烈,与父亲的竹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美妙的画面。
  这种巧合,不仅体现在父子之间的艺术传承上,更体现在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上。米芾父子以山水为主题,用墨韵表现自然的空灵与深远;冯起震父子则以竹石为载体,借竹的坚韧与石的沉稳,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志趣。他们都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岁月流转,冯起震父子的竹石图历经沧桑,却依然令人着迷。如今,在潍坊市博物馆、青州博物馆,人们依然能够欣赏到他们的作品,静观清赏父子竹石相依、天然合璧的艺术现象。
  潍坊市博物馆藏有冯起震、冯可宾绘竹石图十幅屏刻石,这是他们艺术成就的珍贵见证。十幅竹石图各不相同,竟然就有晴竹、风竹、雨竹、云竹、垂竹等等,姿态多变。
  在晚明的文化圈中,冯起震父子的竹石图备受瞩目,得到了众多文人名士的题跋与高度评价,比如董其昌、邢侗等。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他的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在当时画坛地位极高。当他看到冯起震父子的竹石图时,不禁为之赞叹。他在一幅竹石图上题诗:“一派湖州画里诗,娟娟疏筱两三枝。朝来邗水帆前雨,正是龙孙长箨时。”并记录了事情的原委,大意为:我向来知道冯起震先生擅长画墨竹的技法,却不知他的儿子也精妙地得到了家传技艺,就像米芾父子那样,都擅长书画。自文同、苏轼之后,竹石画这一派,要数冯氏父子最出众了。董其昌将冯起震父子与文同、苏轼相提并论,给予了他们极高的评价。
  邢侗,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他也曾与冯起震合作竹石图,冯起震写丛竹,邢侗画拳石。邢侗在画上题款道:“己酉秋日,余同冯青方坐趵突泉,醉后偶作拳石一娑,青方补竹数本,观者当以物外相赏也。”文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创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欣赏,营造了晚明时期浓厚的艺术氛围。
  此外,青州博物馆还藏有一件冯起震与冯可宾合作的竹石刻石。画面右侧翠竹数株,粗壮挺拔,枝叶穿插有致,下补以丛石苔草。画面左侧上方的落款是:“北海冯起震笔,岁次崇祯庚午三年,时年七十有八。”顽石上刻“可宾写石”。中部为选董其昌题跋。董其昌将冯起震、冯可宾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相提并论,将冯氏父子二人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文人名士的题跋与评价,点缀在冯起震父子的作品上,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当时文人雅士们对艺术如此热爱,彼此又惺惺相惜。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竹石之态,仿若人间。冯起震父子以竹石为媒介,融合父子情感,升华艺术想象,传承君子文化。冯起震父子的竹石图匠心独运,吸引着我们去探寻那段艺术佳话,感受奇妙的文化传承与家族情感交织演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