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古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日,记者走进潍坊市博物馆,了解馆藏古籍的深厚家底,感受古籍的非凡魅力。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万勇 文/图
为古籍量身定做“铠甲”
市博物馆现藏有古籍图书986套6282册,包括经、史、子、集、丛五大类40小类,是目前全市国有博物馆、图书馆中存有古籍图书数量最多的。在众多馆藏古籍中,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辑录的金石学著作、清代潍县篆刻名家的钤印本、潍坊地方史志、地方文献、名门望族家谱已形成系列,是研究潍坊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潍坊“金石之都”文化品牌的有力佐证。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此,市博物馆对各门类文物制订了工作方案和分步保护计划。
“从去年6月份开始,市博物馆组织专班对同行业开展调研,走访咨询了大量专家。根据国家行业规范及调研结果,经研究,决定为全部古籍制作标准化古籍函套,有效阻隔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光照的污染,避免古籍之间相互叠压摩擦。”市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衣可红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就是要为古籍量身定做“铠甲”,让古籍防尘、防霉、防光。截至今年5月10日,馆藏6000余册古籍已全部装上了函套,古籍保护工程圆满完成。
为古籍安装函套,是当前古籍保护的主要方式,对古籍寿命延长作用巨大。本次古籍保护工程的实施,极大提升了馆藏古籍保护水平,是一项真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物保护举措,在我市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持续加强古籍保护和利用
市博物馆作为我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承担着对馆藏古籍进行科学保护利用,将古籍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责任。
近年来,市博物馆先后参与、出版了《潍坊古籍书目》《潍坊市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山东省潍坊市图书馆等二十二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精选馆藏10种珍贵古籍列入《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精粹(综合卷)》中,制作《天将金石付斯人——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以及将陈介祺校改批注稿本《汉官私印封泥考略》和清稿本《封泥考略》等珍贵古籍作为《天将金石付斯人——陈介祺专题展》的部分展品在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博物馆、湖北黄冈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展出,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有效发挥了古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更加科学规范管理、保护和利用馆藏古籍,市博物馆在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总账的基础上,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分类工作,建立新的馆藏古籍分类账,进一步了解馆藏古籍的存藏情况。其间,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古籍,为今后保护修复、陈列展览、文创开发工作提供了支撑。
数字化保护让古籍“活起来”
古籍数字化保护和转化,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古籍保护方式。数字化可以将古籍的图像、文字等内容进行记录和保存,能极大提高古籍的保护程度,防止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导致古籍损毁,也为古籍的传播利用提供了更大便利。
去年以来,市博物馆分批次开展馆藏古籍数字化建设暨影印出版工作,首选馆藏清代潍县金石学、印学著作9种68册古籍进行了扫描,完成第一批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并结集为《潍坊市博物馆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一辑)》,即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同时,市博物馆开展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建设和文创产品开发,以提高古籍保护水平,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今年5月,在完成馆藏古籍保护工程后,市博物馆又开始着手馆藏古籍评估定级建档工作。随着对古籍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古籍的传承、发展、利用将会迈上新台阶。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责无旁贷的职责。市博物馆馆长黄可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不断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条件,继续实施好馆藏文物系列保护工程,全力保护好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加快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贡献博物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