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行知中学大力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

以“大思政”推动立德树人实践创新

(2023年06月1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 莹
      通讯员 刘永杰

  6月2日,一场“走心”的思政课在潍坊行知中学学校礼堂开讲。行知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李玉祥走上讲台,用革命英烈的事迹解读革命精神,用乡村振兴的实例展现发展成就,用抗疫志愿者的照片讲述伟大的抗疫精神……打造了一堂绽放青春光彩的思政课。近千人的大课堂里,时而有人潸然泪下,时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近年来,潍坊行知中学坚持把党的建设和思政育人作为校园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思想引领,以“大思政”推动立德树人实践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坚持党的领导
  指引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一所学校,要全面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近年来,行知中学在学校党总支领导下,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将党政联席会议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组织形式,对意识形态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由学校党建政研中心负责组织、协调、督查意识形态工作,相关业务部门主抓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构建起了党总支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横到边、竖到底的意识形态领导体制。
  为提升党员教师思想认识,强化政治定力,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今年3月行知中学围绕“强化意识形态 筑牢思想防线”主题,在全校范围开展了新一轮的大学习、大讨论。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党员教师们纷纷表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系统工作,需要全员、全方位共同参与,严格把握政治方向,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发挥思想文化阵地作用,切实做好文化育人、思政育人工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人作出积极贡献。
  搭建经典课堂
  服务立德树人

  在行知中学,“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该校坚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善用“大思政课”坚持守正创新,搭建经典课堂,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多年来,该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把握思政育人一般规律及新时代思政育人新挑战、新要求,从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等多个维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统筹策划,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慎重谋划“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大事业”。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行知中学努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守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实践育人,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创新等活动有机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通两个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思政贯穿始终
  保障立德树人

  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必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促进优良的党风、校风、教风、学风薪火相传,是行知中学党总支的一致共识和发展理念。
  该校充分利用思政资源为党建工作助力,科学探索“党建思政三结合发展模式”,打造党建思政“理论相结合”“实践相结合”“目标相结合”的三结合融创共同体,为“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奠定基础。
  为了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行知中学建立了由党总支统一领导,行政服务中心、党建政研中心、学生成长中心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思政”工作体系,积极投入建设“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校史馆、党员工作室等校内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建设“微”思政课教学体系,使“微平台”“微课堂”“微实践”“微交流”“微视频”有机结合,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有效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宣讲团,通过“师生党员进宿舍”志愿活动等形式,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链条和学生成长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