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评谈

数字技术赋能
让古籍焕发新生

(2025年06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玉璐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实证,对其的整理与保护直接关联到民族精神的延续。然而,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古籍保护任务艰巨,“藏在深闺人未识”曾经是众多古籍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古籍保护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生机。
  数字时代,古籍保存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传统古籍多为纸质,极易被岁月侵蚀、自然灾害等因素破坏。而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孪生”,将古籍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入库共享”。国家图书馆打造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发布古籍资源超10万部,善本古籍上网数量达2万多部。这不仅让古籍生命得以永久延续,还打破了空间限制,让珍贵古籍重焕光彩。
  古籍整理工作也因数字化而提质增效。以往,依靠人力整理古籍,效率较低。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转机。通过文本提取、自动断句标点、识别各类名称等功能,让古籍整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合作的“识典古籍”平台,把AI技术运用到古籍整理全流程,数字化整理效率比传统方式成倍增长。
  在传播方面,数字化让古籍走向大众视野。以往,人们要查阅古籍,往往需要在各地奔波,而如今,互联网让古籍走下神坛,变得触手可及。“中华古籍资源库”支持多种检索方式,是超过80%的受访者期待功能丰富的古籍应用平台,这让阅读学习古籍更加便捷。全国多地图书馆联合发布古籍数字资源,浙江大学的“智慧古籍平台”、北京大学的“文献溯源分析平台”等,借助智能分析技术挖掘古籍知识,短视频等传播形式也让古籍传播热度不断攀升。
  当前,各类古籍收藏机构还在继续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古籍保护利用的深度融合,只有不断提高古籍智慧化服务水平,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才能让中华文明在字里行间绵延不绝,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