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本文
在那个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一行,从安丘的石埠子镇走齐鲁天路,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西行,观赏着安丘西南山区的美丽景色。一路上,盛开在公路两边的黄色金鸡菊,随着微风摆动,像迎接远方的客人,摇头微笑,憨态可掬。
车到辉渠镇,山色便缠绵起来。层叠梯田如天梯垂落,松柏黛色点染峰峦,雾霭浮沉处,水汽已无声浸润衣襟。此地素有“百泉之乡”美誉,百余眼清泉自玄武岩隙汩汩而出,或如珠玉迸溅,或似碧绸铺展,滋养得山村灵秀、岁月温润。我循水声而行,欲在泉石间叩问天地清音。真可谓:“云影荡山翠,泉水乱溪湍”“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绪泉村的泉池静卧村心。白石栏杆围出方塘,分内外二层,清可见底的水中游鱼翕忽,水面气泡串串浮升,恰似十公里外珍珠泉的姊妹。村老言:“泉脉起自九顶莲花山,八宝银光洞里藏着龙王的眼。”俯身掬饮,凛冽直透肺腑,果有16℃恒温的奇妙——冬晨热气氤氲如纱,暑日柳阴下凉意自生。更见四汪清流次第而下:头汪汲饮,二汪涤蔬,三汪浣衣,四汪冲秽,先民智慧在水脉秩序里流转不息。泉畔楸树参天,一株古柳虬枝横卧,若巨龙欲飞,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朱字铭文,早被水光映进人心深处。村中老妪闲坐石槽浣衣,笑语间流淌一句古谚:“辉渠葱,两河蒜,绪泉的闺女不用看。”清泉养颜,姑娘肤若新荔,媒妁登门常免相看之礼;泉更养生,八旬老者荷锄过巷,脊背挺直如松。忽忆抗战将军周复忠骨曾归葬此山,昔年血火与今日安宁,皆在泉眼无声注视中沉淀为土地的记忆。
西行至老峒峪,琴鼓山青翠扑入眼帘。金牛池静卧东麓,一泓湛蓝如整块琉璃镶嵌谷底。绕池半匝,水色竟随视角幻变:南岸垂柳倒影染出浅碧涟漪,西侧松柏沉郁浸得波光幽蓝。岩隙清流潺湲石上,正应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巨石蹄印赫然在目——相传江南术士月夜惊见黄纱女子牵金牛饮水,欲擒时二者腾空遁去,唯留蹄痕与纤足印印证仙踪。郑板桥当年踏访,亦为山泉倾倒,挥毫题咏:“横看似琴侧如鼓,红衣少女池边舞。”如今少女化入传说,泉畔唯见画家村檐角飞挑,写生者以彩笔挽留这“水如眼波情无尽,山似眉峰聚复开”的亘古画卷。
珍珠泉在雹泉村吐纳千年。立于池边,但见水泡自石函激涌,粒粒晶莹似玉珠迸溅,又若冰雹玲珑,故名“雹泉”。苏轼任密州知府时惊为神赐,题“神泉”二字;明县令毅安甫更名“廉泉”,以水之澄澈喻为官之道。泉后雹神庙香火犹旺,所祀非仙非佛,乃秦汉名将李左车。将军归附韩信后免生灵涂炭,乡人感念,尊为“雹神爷爷”。诞辰日方圆百里香客云集,祈愿声里,历史功绩与泉水灵性早已交融难分。掬水浅尝,清甜中似有金戈铁马的回响。
温泉村的“海眼”则别具温情。30平方米泉群蒸腾暖雾,最大一穴如菊心吐蕊。传说沂山娘娘病体沉疴,浴此泉而愈,遂有“温泉女人好福气”之谚。新妇以泉水炊饭,米粒莹润喷香;冬日在石槽浣纱,十指不冻反添滑腻。坝内莲藕肥白,锦鲤悠游,岸柳翠竹掩映水汽,恍惚江南。泉边女子言笑晏晏,许是常年受暖泉滋养,眉目间自带不惊不躁的静气。
步入下涝坡村,恍跌入宋时旧梦。石屋错落,溪流穿巷,石板路被水流磨出温润光泽。山泉汇成清溪三折,北溪潺潺,南溪泠泠,终合为东西主脉汩汩西去。老翁坐石桥闲话,幼童赤足追鸭,潺潺水声成了村落绵长的呼吸。此间岁月,应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留山御马沟神泉不过岩缝一缕,却孕出老龙湾深潭,当年刘裕饮此水麾师南燕,今人仍携桶虔取“仙水”,祈愿的岂止安康,更是对自然灵性的亘古敬畏。
百泉如珠,散落辉渠青嶂间。归途回望,但见梯田叠翠,泉溪映日,方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非虚言——绪泉古池的朱字标语,早化作民宿檐下的灯笼,写生者的画板,以及陶罐中留山小米的醇香。清泉不止润物,更荡涤尘心:金牛池畔挥毫的板桥,珍珠泉边悟道的苏轼,乃至温泉村濯足的农妇,皆在泉韵中照见生命本真。
百泉之水,原是大地血脉,亦为时间容器。盛着金鸡山的箭羽,龙泉寺的烈焰,更盛着今日游子对灵性故乡的渴慕。离山时掬一壶泉水,返城后沸水点茶,看叶片舒展如初春山色——所谓乡愁,不过是一盏泉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