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静
近日,“奥德赛”轮在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潍坊港区顺利完成2万吨“内贸+外贸”件杂货装船作业。这是渤海湾港首单内外贸联运业务,标志着港口新时代“下南洋”供应链服务实现新升级。“通过这种联运新模式,有效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增强港口在区域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渤海湾港市场营销中心件杂货中心业务经理冯国伟说。
港口是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沿海开发的核心引擎,也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支撑节点。紧抓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新机遇,潍坊港区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生态,不仅保障了腹地企业稳定高效的原材料运输,更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上半年,潍坊港区货物吞吐量完成1761.6万吨,同比增长1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0.3万标箱,同比增长9.4%,“亿吨大港”建设稳步推进。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潍坊港区看到,蓝天下,风电叶片徐徐转动,自动化码头机械有序作业。碧海中,货轮接连靠岸、驶离,一派繁忙景象。目前,潍坊港已成功开通并运营1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连接起了日韩、东南亚等重要地区,还与国内各大沿海港口紧密相连,构建起一张覆盖“北连环渤海、南接长三角”的广阔航运网络。同时,潍坊港区借助小清河全线复航优势,全力打造“公路-内河-海运”多式联运新通道,较传统公路运输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
在潍坊港中作业区,全国港口首座绿氢“制输储加用”一体站投入试运行。绿电生产的绿氢,将改变港口氢能集卡“吃灰氢”的老传统。向新逐绿,潍坊港区的“绿色”底色愈发浓郁。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通用干散货码头全流程自动化5G产线入选国家级名录;建设4台风机和光伏,每年可发电70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港口集疏港车辆和作业机械实施新能源替代,引进300余辆新能源疏港车辆,打造集输港“绿色走廊”……绿色化、智能化港区加速崛起。
港口对腹地的牵引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产业链的融合支撑和更深更广的开放发展。潍坊港区运营至今,“溢出效应”早已超越物流范畴,延伸至临港产业布局。目前,煤炭、粮食、化肥等储备分拨中心正加快建设,煤炭储备、粮食产业、木材加工、智慧物流等产业集群项目也在稳步推进,高端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25个临港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从保税服务、金融贸易到航运交易、基础建设等业态,潍坊不断放大临港产业效能,大力提升优势产业能级,加快发展现代临港服务业,构建起“港区引领、样板示范、多点联动”的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新格局。
港口的每一次脉动,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7月份,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该规划中,潍坊港成为“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布局中的“四辅”之一。从环渤海特色枢纽港,到承载一座城市千万人的海洋梦想,潍坊港区正用蓝色动力之笔、绿色智慧之墨,绘制亿吨大港的梦想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