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行者必至

(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能走出怎样的道路?曾经的县委书记,如今的公益人物——陈行甲,用行动证明了理想主义者的人生之路,可以像三峡一样,陡峭险峻却也宏伟壮丽。
  翻开《在峡江的转弯处》,就像翻开了陈行甲50年岁月的心路历程。他对待写作的态度足够诚实,读者自然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股扑面而来的真诚感。按照时间顺序,陈行甲写母亲、爱人,讲述工作、读研的经历,回望出国交流、任职县委书记的种种,最后说到转场公益事业的感受和心得。陈行甲自己说,这不是一本自传,而是一本人生笔记,记录下自己走过的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陈行甲的一切,要从母亲说起。这位名为“吴治杰”的女子,出生后差点被遗弃,但她没有屈服于残酷的命运,日子尽管贫困,也依然用善良勤劳给一家人撑起了温暖明亮的天空。这种干净做人的道理,贯穿了陈行甲的一生。后来,他遇到了妻子。虽然年过半百,可是回忆起当初的青春岁月,陈行甲似乎仍旧带着些少年人特有的羞涩。为了他,妻子毅然决然从广州来到一个县里工作。她说,选择地方,不是因为地方的好坏,而是因为一个人。这句话不仅让陈行甲热泪盈眶,也让读者为之动容。
  工作后,陈行甲从矿山公司干起,因为认真负责,两年后被调到了县政府。后来,他又担任团县委书记、水月寺镇镇长。陈行甲记得那些与百姓打交道的点点滴滴,记得头顶明月走在山路上的夜晚。说起这段经历,他说,“埋头做事情,静待命运来敲门。”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当春风吹起的时候,此前种下的种子注定有生机勃发的机会。毕业九年后,陈行甲决定考研,而且是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陈行甲不仅跨过去了,还被选派到国外留学深造。
  留学回来后,他来到巴东县担任县委书记。也就是这一时期,他的名字被大众熟知。在网上公开回复网友犀利提问,将互联网引入山区贫困县,让百姓评估干部能力,公开高调反腐……这些把陈行甲送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压力与病痛。当“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誉落到身上时,陈行甲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公益事业。他的决定,让无数人担忧遗憾疑惑。可是翻开“你好,我的下半场”的最后一章,以及他写的后记,我们才明白,离开不是逃避,而是重新选择人生的起点,就像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在不同的天空再次展开翅膀,能飞得更高、更远,看得更笃定、更从容。
  幸运的是,陈行甲的慈善人生下半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几年来,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在这个以“奉献”为主基调的领域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人。就像他的儿子阿鱼在“跋”中写的那样:“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
  巴东县城的大面山脚下,就是长江三峡中的巫峡口,这里也是长江最大的急转弯。从山顶俯瞰,滚滚江水从天边奔涌而来,向右急转弯90度进入西壤口,然后在不远处的官渡口转入开阔平静的江面。仔细想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生何其相似。陈行甲生在三峡边,长在三峡边,人生履历也如三峡一样曲折多变。一个追求理想的灵魂就像奔向大海的河流,路途注定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向着大海的方向不变,最终会绕过无数漩涡和暗礁,奔向一马平川东流入海。陈行甲坚持了他的理想,也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实现着理想。回望来时路,历尽千帆,他依然是那个站在三峡边的少年。
  脚下虽有千山万水,但行者必至。一个人无法同时踏上两条路,但我们选择的这一条,要一直走到天涯。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