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的文化魅力

(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来森

  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曾做过驻藏大臣、四川总督;曾伯祖赵尔巽,曾任清史馆馆长,领修《清史稿》;其父赵守俨,是古籍整理专家,原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因之,赵珩可谓“世家子弟”。作为世家子弟,其家庭收藏,自是颇丰。
  赵珩先生的新著《五十小物》,就是写家用小物件和家庭收藏的。
  作为世家,其家用小物和收藏,虽曰“小物”,实则,当是“小物不小”。
  因之,书中赵珩写“小物”,其着力点,就是通过写“小物”,来展示“小物”所彰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以及民俗风情、风物风情等。
  “出生证”,何足道哉?但赵珩却通过自己一张发黄的出生证,写出了自己出生时的历史背景,写到了出生的协和医院。他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出生,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注定要见证某些东西。
  写家用印章,赵珩顺便介绍治印人和与印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介绍祖父的印章,重点介绍了当时著名的治印人王福厂;介绍曾伯祖赵尔巽的印章,顺及赵家的“一门六进士”和“弟兄两总督”,重点则在介绍赵尔巽的政绩,尤其是他主持的“清史馆”和《清史稿》。
  写母亲的山水画册,除了写母亲的绘画外,通过“画蛋壳”的事例,揭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众多画家的生命状态,还有特定时代下的绘画趋向。当时,不仅作为业余画家的母亲“画蛋壳”,纵是众多知名画家也“画蛋壳”。原因何在?其一是为了贴补生活,其二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因为在那个国家经济困难的特别时期,“画蛋壳”,可以为国家挣外汇。
  一块“东里润色砚”,娓娓道来,牵连出的是清代著名金石家张廷济(最初的制砚人、持砚人)、清代另一位金石家翁方纲,及两人的关系(张廷济请翁方纲题款“东里润色”四字),一块印章,摆出的就是一场小型的文化盛宴。
  可以这样说,介绍家庭所用“小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通过“小物”,展示一个家庭的兴衰发展史,客观上,则是对一个民族某些阶段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透视。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是密切相连的,家庭之种种,也是对一个国家某些方面的一种映照。
  在赵家的藏品中,有一部分,属外国收藏品。
  如韦奇伍德提梁小罐、巴伐利亚小蝴蝶等,作者介绍不拘于藏品本身,而是延伸至藏品的产地,藏品的艺术风格,乃至于藏品生产地的民族风情等。
  概言之,对异域藏品“小物”的叙述描写,作者在介绍藏品的同时,力求阐释出藏品类的特性,以及生产此种藏品的异国民俗风情、文化、历史等。
  绘画收藏是《五十小物》一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表达,也最见赵珩先生的文化功力。
  介绍一幅收藏作品,作者不是孤立地介绍,而是将作品放进一个“系统”中:介绍作者、作者所属的绘画流派、作者的重点笔法,以及作者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历史评价等。当然,还有对收藏作品的评价,以及该作品在收藏过程中的呈递关系。虽非专业画家,但赵先生的绘画表述语言,却是精准、到位,且典雅有风致的。
  所以说,在赵珩先生的笔下,一幅收藏画,既有画本身的价值,又有其呈递过程中,众多收藏家们所呈现出来的价值。
  除此之外,《五十小物》中“小物”所呈现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书中处处有名物的介绍,如:澄泥砚、臂搁、裁刀、方尺、印石等,还有一些工艺品工艺制作过程的介绍,如:嵌金银丝工艺、小器作工艺等。这一些,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之,《五十小物》中的“小物”,真正是“小物不小”,每一物件,每一细节处,都在彰显着一定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