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超
以“艺术为笔、乡村为卷”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潍坊的创新实践不仅让乡村焕发出艺术光彩,还将文化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而持久的生命力。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首在“铸魂”。潍坊创新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让艺术回归乡土本源,真正让农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角。青州农民画将农耕民俗绘入画卷,成为省级非遗产业;高密聂西村以泥塑串联非遗产业集群,既守护了文化基因,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当农民拿起画笔描绘收获场景,当村民在家门口欣赏京剧盛宴,艺术已然打破城乡界限,不再是乡村遥远的点缀,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滋养,让乡村有了更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贵在“塑形”。潍坊的实践,用艺术重构乡村形态,实现颜值与内涵相得益彰。邵庄镇串联艺术特色村,打造36公里齐文化艺术风情线,废弃角落变身“露天艺术馆”;蔡家沟用涂鸦点亮老墙,让闲置瓦片成为艺术品,昔日普通村落成了“网红打卡地”。这种“艺术改造”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将地域文化与审美需求深度融合,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打造出差异化的乡村景观,让乡村从“千村一面”变为“各美其美”。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重在“造血”。潍坊的实践,以艺术链接产业,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艺术真正实现从“文化符号”到“经济引擎”的跨越。蔡家沟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画作衍生出30余种文创产品,通过文化大集和抖音直播,让山村烟火气走向全国,预计年集体增收超30万元;朱刘西村联合高校开发文创,让钥匙扣、帆布包成为乡村“代言人”;青州农民画通过文旅融合、网络销售,实现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在潍坊,艺术已然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让乡村发展有了可持续的造血能力。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精神富起来。期待潍坊的探索实践能够不断深化,也期待更多乡村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让艺术之光照亮更多田野,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