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青州赈灾

(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的富文忠公祠。 王岩 摄
  ◎郝增

  东方的旭日喷薄欲出,炫人眼目。一辆马车行进在通往青州的驿道上。拉车的枣红马粗大的鼻孔里,不时地喷出团团白气。车轮“咯咯”碾过,辙痕清晰地印在路面上。
  坐在马车中的人是富弼,字彦国。其眉下一双虎目,眨动着睿智的光彩。肃穆的神情中,不时地流露出些许惆怅的心绪。一路走来,赴青州知州任,这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远行。相比远使辽邦议和,这次出行青州,要幸运一些。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富弼出使辽国议和。《宋史·富弼传》载:“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富弼临行前对仁宗说:“主忧臣辱,臣下不敢爱惜生命,贪生怕死。”
  听到富弼的慷慨之言,当时的仁宗大为感动,从心底里把以身许国的富弼,当作干国的良臣。
  富弼到辽国后,即刻上言辽兴宗:辽与宋和,坐获岁币,则人主专其利,臣下无获;与宋兵交,则利归于臣下,而人主任其祸……富弼据理力陈,辽兴宗最终同意放弃索要土地,改为增加岁币银绢,息兵罢战。
  “富弼之使也,以一言息南北百万兵,可谓伟矣。”富弼不辱使命,保住了疆土。从辽国归来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富弼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针对朝政和边境的兵备防务,富弼提出了安边措施。特别提出统兵将领的才能和果敢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应该在那些忠君爱国、有指挥才能、从实战中走出来的人中选拔人才,取代那些世袭的、只能纸上谈兵的庸才将帅。富弼提出的策略,被朝中的一帮保守派所不容。随即,富弼被“野心勃勃”“结朋党而私”的流言所挟裹。
  仁宗皇帝经不住朝野上下流言激荡,将富弼、范仲淹、欧阳修、韩琦贬黜出京师,到地方上任职。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
  对此,富弼有着清醒的认识:“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歧万辙,必胜而后已。迨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求天下不乱,不可得也。”
  正午时分,艳阳高照,富弼一行的车马停留在青州城的北门。仰视着城楼,富弼脑海中闪现出了方正刚毅、清廉果决的前宰相王曾的身影。王曾“抑奔竞而崇恬静”,开一代朝风。尤其是他对好友范仲淹所说的“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警言,广传朝野。身置偶像桑梓,富弼不禁心潮澎湃,挥了下手臂,马车徐徐驶入城门。一路惆怅的心境,忽然开朗起来。
  富弼在青州期间,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水灾,广大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看到许多逃到青州的灾民拖儿带女徘徊在街巷、寺庙前,更有些年迈的老者跪在集市前不停地向行人哀声乞讨,富弼的心中一股扶危济困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以知州的名义榜示全州,设立场所,对灾民加以收拢,进行妥善安置,并号召州民,不得轻慢,慈善为怀,捐衣捐食,使灾民们有饭吃、有住所,免受流浪乞讨之苦。
  灾民们将这一慈善之举争相传颂,许多走投无路的灾民闻讯后,一起聚往青州。青州一时成为灾民心中生存的希望。一路扶老携幼的人群中,相互间诉说最多的话语就是“上青州就好了”。大量灾民向青州涌来。
  这汹涌而入的人群,富弼和州县衙门的官员们始料未及。逢大灾必生瘟疫,一旦瘟疫流行,届时必将朝野震动,国家将陷于危难之中。僚属们私下里开始为富弼的性命担忧起来,他们知道京城里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青州,更是紧盯着他!
  过去官府赈济灾民所依行的传统办法是:将灾民集中于城镇的一隅,设立粥棚,每天供应一次稀粥。一旦发生传染性瘟疫,相互交叉感染,无法防治,任其不治而亡。另外,灾民往往“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责任和担当、形势和危局使富弼彻夜难眠,自己的身后是无数勤劳善良的州民。寂静的夜晚,站在小院之中,他仰望满天的星斗,脑海翻涌。上溯历朝历代的救灾案例、手段措施,下想到青州的地理环境、各方的风俗人情、钱粮收支状况、富家豪门的家风举止……满腔的大爱与自身的才智做着争斗,是做个“壁上观者”,置数十万灾民的性命于不顾,把危局推给朝廷的庸吏,还是做个鞠躬尽瘁、力挽狂澜的国家干臣?人格、官德系于这冥思苦索的一念之间……
  当城中第一声雄鸡高唱的时刻,富弼终于敲定了一套赈灾方案,解决眼下困境的谋略出现了,创造性的一改救灾传统的方法诞生了——
  在青州各地选择地势敞亮区域,筹划出众多公私房屋,将灾民区块化分散安置,并优先照顾其中的老弱病残者。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日需的柴粮不断供,从而防止一旦瘟疫流行交叉传染扩散。
  组织当地的各级官吏,包括致仕赋闲在青州的官员、候补待缺以及寄居在青州的公职人员,发给他们一定的薪俸,分区管理灾民,并约定事后将他们救护灾民的成绩上奏朝廷,论功行赏。富弼打破了衙门独揽、州民旁观的救灾方式,将职责与慈善相融合,把救济灾民的行动引向民间,调动起了社会力量,使严峻的情势陡然改观。
  每隔五六日便派人前去慰问那些不辞劳苦、奔波在一线的救灾官吏。他们没日没夜的辛劳,被州衙所重视,大家被富弼的至诚之心所感动,人人都尽心尽力。
  为了解决几十万人的饭食,粮食成为一个大问题。富弼亲自到青州的富户大家中,说服他们捐粮。在知州的感召与引导下,富户们纷纷捐粮捐银,成为救济灾民的一支重要力量。官仓的储粮,也按计划定量供应灾民。富弼还下令,凡是山林陂泽中可以供食用的东西,任凭灾民采集,千方百计地让灾民填饱肚子。
  一天,富弼在巡视灾民时发现,人群中有不少年轻力壮的青年,其中两个人正在玩摔跤。这些被生活所迫沦为乞丐、虚度青春的年轻人,使富弼联想到边境战事频繁,国家正需要安边御敌的强健忠勇的士兵。于是他走了过去笑着问:“你们年轻力壮又有本领,愿不愿意从军吃粮?”
  小伙子们相互对望,有人轻声说:“愿意啊,可我们是一群要饭的,哪有路子当兵?”
  富弼微笑着说:“只要愿意,你们等着就行了。”
  于是,富弼分期分批地选拔招募,让这些灾民中可靠的青壮年从军,给了他们用武之地。从各地灾民中共为国家招募了一万多名青壮年士兵,充实了国家的边境防卫力量,又减轻了救灾负担。
  终于迎来了麦收时节,青州小麦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富弼根据灾民归家路程的远近,发给他们不同数量的粮食,供他们回家路上吃。根据史书记载,一共救济了数十万灾民。富弼采取的这种赈灾之法,简便周尽,为全国救护灾民的表范,被称作“青州散饥”,成历代效仿的惠民之策。
  仁宗皇帝得知富弼在青州的赈灾实绩与作为后,极为赞赏,专门派使臣前来青州奖赏富弼。富弼让使臣转告皇上说:“此守臣职也。”对皇帝的赏赐坚辞不受。
  富弼一向谨言力行,从不夸耀自己出使辽国,拒不割让疆土的事情,但对于救灾民的举措却感到自豪。
  富弼离开青州后,百姓感于他的德政,在石子涧筑亭纪念,人称富公亭。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接任青州知州。来到富公亭,睹物思人,感慨万千,赋诗道:“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之后富弼两次出任宰相,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贤相。
  当我们翻开青州的历史画卷,把目光定格在宋朝这一时代篇章时,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映入眼帘:寇准、王曾、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他们的道德文章,与青州的“青”字相融合——清廉、清正、清白。富弼在青州的赈灾之策,在历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