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新表现形式
在当代创作中的
应用与价值内核

(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丽

  近日,潜心拜读了白明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有机会深度审视了当代世界的陶瓷艺术,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艺术形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当代转型。传统意义上,陶艺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器物实用性和工艺精湛性上。随着现代艺术思潮涌入和艺术家个体意识觉醒,陶艺开始迈向“观念艺术”领域。陶艺家不再是单纯的匠人,而是运用泥土媒介表达的艺术家。这种转向催生了新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一股充满活力的力量。探析这些新表现形式的实践与价值,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多元面貌很有意义。
  当代陶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釉料,而是材料的混合性。例如,将金属、木材等与陶瓷结合,创造出一种混杂的、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跨媒介融合通过不同材料属性对比,隐喻了当代社会复杂性,丰富了作品表现层次和观念深度。
  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应用,允许艺术家创造出传统手塑无法实现的极端复杂的形态。此外,窑烧技术也不再局限于追求稳定的釉色效果,而是发展出乐烧、盐烧等充满随机性的方法,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契合了当代艺术对“过程”与“偶然性”的推崇。
  泥土因其与人类文明、生命和哲学的本源联系,成为表达深刻观念的绝佳载体。当代陶艺作品常常探讨身份认同、生态危机等全球性议题。例如,通过解构、破损的陶瓷器物,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准化与异化。陶艺从“制器”转为“造境”,成为艺术家介入社会、发表宣言的有力方式。
  当代陶艺打破了艺术与工艺、纯粹与应用的二元对立,证明了陶瓷媒介同样可以承载最前沿的艺术思想,重塑了陶艺的学科边界,使其从偏安一隅的手工艺门类晋升为与其他媒介平等的当代艺术学科。
  陶艺的新表现形式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艺术家在运用最新技术和观念时,其媒介本身——泥土、火、釉依然蕴含千年文化基因,这让他们的作品天然成为一种文化对话,使陶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全球的文化桥梁,为全球化语境中思考本土文化身份提供了独特视角。陶艺的“手工感”和“物质性”提供了一种对抗数字虚拟化的温暖力量。许多作品通过对废弃物、工业符号的陶瓷化转译,促使观众反思环境可持续性等社会问题,发挥着艺术启发批判性思维的功能。
  陶艺新表现形式在当代创作中的应用,是材料、技术与观念协同创新的结果。其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语言库,更在于它以其独特的媒介属性,重塑了自身的艺术身份,并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