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学红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读初中时,正值高考制度恢复,整个教育界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在众多任课老师中,语文老师孙来才格外出众。听说孙老师儿时读过私塾,解放后曾在报社工作,虽年近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情关怀。除了正常授课时间,早自习、晚自习时,他也经常出现在教室里,为我们答疑解惑。
孙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书法。我曾有幸跟着他写宣传标语,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先将红纸仔细裁成四五十厘米宽的长条,熟练地刷上浆糊,一张张接续贴在墙上;随后,让我数清标语的字数,自己则迅速目测整个标语纸的长度。我提着盛墨汁的小桶,紧张又兴奋地站在一旁。只见孙老师将毛笔蘸满墨汁,在桶边轻轻刮拭,调整墨量,便开始挥毫泼墨。他笔下的字,大小均匀、间距恰到好处、上下边距整齐美观,并且一气呵成,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生命一般,灵动而有力。
孙老师的作文课更是别具一格。每次命题作文,他在讲完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总是会和我们一起动笔写作。点评时,他不仅会认真分析学生的作文,还会深情地朗读自己的同题习作,与我们分享写作的心得与感悟。他鼓励大胆创新,提倡作文要百花齐放,避免千篇一律。那时农村孩子的学习资料极为有限,孙老师便把自己多年积攒的剪报拿出来,让我们传阅学习。他还常常自掏腰包买纸,将一些经典诗词、散文刻成蜡纸,油印出来发给我们,督促我们背诵。
有一次,我以二叔的事迹为素材,写了一篇小文:讲述二叔作为生产队保管员,为了给队里省钱,一个破簸箕反复修补,用了好多年;把用坏的金属农具收集起来,找铁匠重新打造,让它们再次发挥作用。这篇作文交上去后的第二天晚自习,孙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微笑着对我说:“你的这篇小作文写得不错,我建议你改成一篇广播稿,我帮你投到县广播站。”接着,他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其中有一条让我受益一生:“写文章一定要写短句子,短句子简洁有力,也不容易出语法错误。”后来,这篇作文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题目改为《生产队的好管家》,并在县广播站播出。因为这篇作文,孙老师奖励给我一个作文本,在封面上,他用钢笔写下“希望有更多好作品问世”。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对文学的热爱也从此生根发芽。
如今,每当我提笔写作,总会想起孙老师那慈祥的面容和谆谆教诲,心中充满感激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