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超
当古老文物与现代创新碰撞交融,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在潍坊,文博展览的创新实践,正以全新姿态打开文物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空间,不仅让千年文物“活”起来,也让城市文化脉搏跳动得愈发强劲有力。
文物之“活”,首先在于与市民生活的深度交融。当“潍坊象”从化石变为城市“顶流”,当恐龙化石修复体验让孩子们眼中燃起探索的光,当市民拓印碑刻的宣纸与墨汁相互交融,这些“全链条”体验式设计,将单向的观赏变为双向的参与,让冰冷的文物从展柜走向生活场景,成为市民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这种互动不仅唤醒了大众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更让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市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
文物之“活”,更在于打破时空界限的文化对话。潍坊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让地域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生。“走出去”的陈介祺特展、《李爱锐与潍坊》展,将潍坊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远;“引进来”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世界面具文化艺术展,则让市民在家门口触摸不同文明的印记。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更提升了潍坊城市文化的辐射力,推动城市文化在开放包容中不断生长。
数字赋能,则为文物赋予了新的“生命”。数字博物馆、3D展示、沉浸式互动画卷……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物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当跨越千年时光的文物实现与当代人的隔空对话,这种创新不仅拓宽了文物展示的渠道,让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可能,更为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文物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文化的根基。潍坊文博展览的创新,正是对这一记忆与根基的珍视与传承。一系列创新探索让人们看到: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让文物“活”在当下、“融”入生活。当千年文物化作跳动的文化脉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便有了温度,文化传承便有了路径,未来生长便有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