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
每一年夏天,我都会重新翻阅一遍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这是一位发明家、探险家和自然科学家,在1869年6月3日至9月22日间,带着一只聪明的狗,跟着牧羊人赶着2050只羊,翻越了优胜美地(Yosemite)区域。他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中,用极其优美的文字,描述下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
初读这本书,无人不会被作者那种对自然澎湃的激情所打动。在作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皆为奇迹。他用细致的笔触,记录下了几乎见到的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动物。他写营地周边寻常可见的花花草草,各有各的可爱:“高高的燕草如同竹子般摇曳,繁星般的各种菊科花、香蜂草、蝴蝶百合、羽扇豆、吉莉草属植物、紫罗兰,都是光的快乐儿女。每一片蕨类的叶子都舒展开来……熊蓿在糖松下面铺开了一片黄绿色的斗篷。”他详细地描写那些高大的树木,如糖松、金杯栎、白冷杉、红冷杉、双叶松,从树的高度开始,一直到树干、树枝、树叶、果实,几乎能让人沿着文字将这些高大的树画出来。所有的树都在自由生长,最终构成了一种极致的美丽壮观。他观察着身边出现的动物们,蜥蜴、蚂蚁、林鼠、美洲河乌、黑尾鹿、北美鼠兔、道格拉斯松鼠,记录它们觅食、打架、玩耍的种种行为,想象它们在柔软的窝里,过着怎样舒坦惬意的日子。以及山里的灌木丛、草甸、瀑布、河流、悬崖和天上的云层,他安静地凝视着所有的自然现象,将这片山间的色彩、线条和风貌长久地镌刻在脑中。
与其说这是一篇篇日记,不如说这是大自然借着作者的笔尖,在人间写下的十四行诗。日月转换,四时更替,已经造就的、正在造就的,万古千秋,生生不息。约翰·缪尔说:“你要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躯而过,而非从旁流过。”读着他的文章,时不时总让我想起李娟,想起李娟笔下辽阔悠远的阿勒泰,她也怀着同样虔诚的心,记录下了嶙峋的山石,跳动的溪流,不知名的野花,和像绿野边上镶嵌的白边一样的羊群。喜欢自然的人,身处时代不同,阅历不同,但对自然的感悟,虽然跨越百年时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然,复读此书次数越多,也越能感受出优美文字背后隐藏的现实。作者进山的时候,除了牧羊人,还有一个中国人和掘食族印第安人同行,这两人要帮牧羊人和作者在灌木丛生的山麓丘陵里赶羊前行。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和笔下,两人几乎是透明的,没有名字,没有交谈,没有了解。“那个中国人,那个印第安人”是作者对两人的唯一称呼,他们的重要性,甚至不如那群羊。而这背后,是无数华工们背井离乡来到美国修建铁路的累累血泪,是无数印第安人被从自己的家乡驱逐杀害的残酷命运。作者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忽视了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压迫,但作为今天的读者,如果能从灵动的字里行间得到启发,进行更深层次、更加客观的思考,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收获。
刨去对作者的社会性评判,这本书依然是最值得阅读的自然笔记之一。因为在缪尔的笔下,牧场的月光、傍晚的苹果和酒,辽阔的空地,宁静的途中,闪烁的瀑布之光和久违的山间阵雨,都在眼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凭借此次游历以及之后的积极行动,推动了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唤醒了社会广泛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他所建立的环保理论体系,提醒着所有人,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自然,也是所有生物的自然,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
不管上山还是下山,踩在这神圣大山上的每一步都有着实在的意义。这个夏天,带上这本书,向着身边的高山流水奔过去吧,去记录下每一株遇到的植物,每一个跃动的生灵,每一缕风,每一片云,找寻属于自己的优胜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