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的
记忆

(2025年07月1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玉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场所。逢年过节,大人、孩子能到城里逛一逛、看一场电影,就觉得很幸福了。可到城里看电影毕竟要花钱,于是,看免费的露天电影就成了农村人的一大乐事。
  放映露天电影多是县、乡科技文化站为丰富农村娱乐生活而办的,多选在夏天的晚上放映。冬天有时也放映,尽管天气严寒,但邻近村庄的人还是云集而至,看得有滋有味,不觉其冷。
  放映的地点一般轮流设在某村,找一块宽敞地,支起银幕、架好放映机就行了。通过口耳相传的联络方式,哪天要在哪村放电影,人们早早就知道了。到了这一天,大家早早地吃了饭,便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地。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很是热闹,快赶上过节了。
  到了放映地,各自抢占有利位置。本村住户紧邻放映场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家里搬出一张小木桌,占据最佳位置,泡上一壶粗茶,一家人嘴里品着茶,手里摇着芭蕉扇,舒适自在。后来者有自带小板凳的坐小板凳,没带小板凳的找块砖头、石头、木桩坐着,找不到的就站着看。不一会儿就挤满了黑压压一群人。再后来者挤不进去,脸被人挡着,急得踮起脚来看,还有的父亲让小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也有的淘气包跨在人家的墙头上。总之电影放映前是一派杂乱无章、沸反盈天的景象。但电影一放映,所有的人都屏息静气、鸦雀无声了。
  那时我也就五六岁,每次听说哪个村要放电影了,就缠着姥姥去。姥姥疼我,有求必应。姥姥是双小脚,走路很慢,我急得不行,生怕去晚了。小时候一共看过几场露天电影记不清了,电影的名字也多已忘记,但看电影时发生的一件趣事却使我记忆犹新。
  记得一次邻村放映《白蛇传》,当演到法海将白娘子压于雷峰塔下之际,白娘子对着小青大喊:“妹妹快走,十年后再来救我!”小青含泪离别:“十年后,我定来救姐姐出塔!”恰好此时似是机器出了故障,银幕一团漆黑。我当时看得如醉如痴,全神贯注,深入其中。看到这里,心里好不遗憾:小青十年后才来救白娘子,电影岂不是十年后再演?我不禁霍然立起,拉着姥姥要走。姥姥很诧异,问我:“看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啊?”我说:“小青不是说十年后再来救白娘子吗?咱们回家等上十年后再来看啊。”姥姥听了,一阵好笑,指着银幕说:“快看快看,又要演了。”果不其然,银幕上又出现了小青到名山拜师学艺、修行苦练的镜头。随着几番花开花落,小青把功夫练成,救出白娘子,姐妹二人抱头痛哭。我越看越糊涂:明明说是十年后再来救白娘子,怎么没过多长时间就过了十年?问姥姥,姥姥只说那是演电影。这也算是我对文艺创作中夸张艺术手法的初步启蒙。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广大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露天电影给大家带来的节日般的欢乐却让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