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董雪
校园安全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青州一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责任重于泰山”的大安全观,创新构建“135”安全治理机制,将安全稳定工作时刻记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师生营造平安祥和的校园环境,护航学校高质量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凝心聚力守底线
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管理、杜绝隐患”的原则,把建设“平安祥和校园”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深化隐患排查、实化跟踪整改,持续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水平。
在这一目标引领下,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以来,先后获评“山东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潍坊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用实实在在的成绩筑牢了校园平安根基,为教学质量提升和高品位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三项保障”,织密安全防护网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学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在青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打造“议题式教学”思政精品课程,推动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通过国旗下思政课、“海岱学子行”研学、“共和国勋章”爱国展等主题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扎实推进清廉学校建设,系列举措成效显著。
织密校园立体安全防线。学校与青州市公安局深度协作规范交通秩序,校门设置2个防冲撞拒马、15根防刺柱,13名专职安保人员配备全套防爆器具,429个高清监控摄像头与公安机关联网,严格落实出入查验和错峰上下学制度。食品安全推行“4D”管理模式,严把原料、人员、加工等七关,校领导每日陪餐;实验室安全建立三级责任体系,采用“红黄蓝”分类储存危化品,每月校级督查、每周自查常态化。
强化青年学子品格塑造。学校聘请青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法治校长强化防欺凌教育,落实防溺水“1530”提醒机制,成立“阳光成长社”,为特殊群体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实行一对一导师包靠,实现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双重护航;常态化开展感恩励志、法治安全等主题教育,通过“海岱学子行”研学、院士进校园、成人礼等活动,营造感恩进取、潜心向学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遵规守纪、健康成长。
落实“五项措施”,提升平安建设效能
常态化巡查联动发力。建立“日排查、周管控、月调度”制度,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形成“发现-整改-反馈”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闭环督查全程覆盖。构建24小时360°闭环大督查体系,按“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原则实现校园全领域、全时段动态管理,通过“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落实-追踪调度”闭环机制,确保管理无死角、责任不落空。
“五好强优”赋能成长。牢固树立“科学的绿色质量发展观”,依托丰厚的书院文化、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开展“激情跑操”“阳光大课间”培养体育习惯,优化午晚休管理创建温馨宿舍,自主经营餐厅守护“舌尖安全”,积极探索优生培育模式,让学生实现在校内“思想好、身体好、休息好、饮食好、发展好”。
德育“四化”浸润心灵。推进德育管理科学化、主题系列化、形式多样化、效果最优化,通过感恩报告会、成人礼、植物认领、合唱比赛等活动,优化教室寝室文化,规范“最美学生”评选,让德育融入日常、滋养成长。
家校社协同共育平安。创新“六位一体”协同机制,“松林会客厅”实现家校面对面交流,“教育惠民一码通”实时响应诉求,57期“松林家长夜校”助力2000余位家长解决教育难题,季度“校园开放日”与“校长直通车”畅通沟通渠道,凝聚育人合力。
如今的青州一中,以“135”安全治理机制为框架,用责任与智慧织密平安防线,为师生营造更安全、更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平安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