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岁月这头

(2025年08月1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雪

  “妈妈,电话响啦。”儿子隔着房间的窗户,一声清脆的呼喊,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岁月的湖面,在生活的平静中泛起层层涟漪。
  我赶忙放下手中择了一半的青菜,快步走进屋里。手机正欢快地唱着《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我笑着对儿子说:“孩子,这是姥姥的电话,不是我的哟。”
  母亲接过我递过去的手机,熟练地按下免提键,那熟悉的声音便随着电波飘进屋内。
  我的母亲,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对生活有着别样的时尚追求。在她的同龄人大多还紧握着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机时,母亲早在五年前就潇洒地迈入了智能手机的世界。她年轻的时候就热爱读书,对时事新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她在接触新科技时如鱼得水。早在几年前,我们就习惯和母亲用微信视频聊天,听她绘声绘色地讲述村里的新鲜事。
  母亲常乐呵呵地说:“老喽,还能用上这么高级的东西。”这话里,藏着她年轻时未敢有的想象,也藏着我未曾料到的惊喜。
  思绪飘飞,带我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汹涌澎湃,市场经济的活力在神州大地喷薄而出。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腰间总卡着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小盒子,“BB机”的大名开始在大街小巷流传。
  我的父母,两位朴实的庄稼人,一辈子都在黑土地里深耕,他们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高科技”。
  时光缓缓流转,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话开始走入普通乡村。村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家,家里装上了座机。那时的我,和传呼机依旧是两条平行线。家里没有电话,有急事的时候,我们只能跑到镇上的公共电话亭。我还记得,拿起那沉甸甸的听筒,听到拨号音“嘟嘟”作响,每分钟一元的收费让我心里直犯嘀咕。
  后来,村里迎来了网内电话这一新鲜事物。虽说它的信号范围仅仅覆盖了小小的村落,只能让乡亲们在这一方天地里相互联络,可就是这样的局限,也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别样的乐趣。
  每到饭点,袅袅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父母总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电话,那动作带着日复一日的熟悉与牵挂。他们轻轻拿起听筒,手指缓缓拨动着号码盘,那号码早已在心中刻了无数遍,连接着我们常去玩耍的左邻右舍。
  “嘟嘟”的拨号声在寂静的屋内响起,仿佛是父母急切又温柔的心跳。电话接通的那一刻,那一声声带着乡土气息的“喂喂”穿越了电流,直直地撞进父母的心里。每一声“喂”都像是他们对我和妹妹最深沉的呼唤,那呼唤里藏着无尽的关心和担忧,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轻轻地将我们包裹。仿佛在这一声声“喂喂”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平安与快乐,那是他们对我们最温暖的拥抱,跨越了空间的距离,传递着最纯粹的爱。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我用家里攒了很久的积蓄,买下了一部3000多元的手机。老公对它爱不释手,一部手机他用了三年多,直到手机“退休”,那些复杂的功能他还没完全弄明白。
  社会的发展如骏马奔腾,手机迅速普及开来。田埂上劳作的农民、写字楼里忙碌的职员,每个人手中都有了一部时髦的手机。母亲从那时候起,眼神里多了对手机的好奇。小妹读懂了母亲的这份心思,给她带回一个老年机。
  最初的那两年,母亲像得到了稀世珍宝,电话成了她生活的轴心。她会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鸡下了几个蛋,谁家的闺女出嫁了。可是,时间是个魔术师,慢慢地,母亲的电话少了,手机也安静地待在角落里。
  当我们的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功能越来越强大,母亲再也坐不住了。她坚决要求换上和我们一样的手机。从那以后,母亲真正踏入了智能手机的奇妙世界。
  对于母亲来说,接受新事物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她学习智能手机的功能,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稳稳当当。联网、拍照、录视频、浏览新闻、刷短视频,她一路畅行无阻。看着母亲手机相册里保存的那些乡村田野、日落黄昏,我们不得不感叹,这哪里是一位老太太,分明是新时代的一颗闪亮星星。
  电话,成了母亲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每天,她坐在窗前,看着新闻,了解着外面的大千世界。电话,也成了我们生活的纽带,让我们和母亲的心紧紧相连。
  “妈妈,电话响啦!”儿子又在喊我。
  “妈,电话响啦!”我笑着看向母亲。
  在这一次次的电话铃声里,我看到了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看到了母亲在岁月变迁中的欣然转变,也看到了自己从懵懂少女到为人母亲的成长。电话,连接着三代人的情感,也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时代跨越,更记录着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