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石
2019年清明节期间,我曾倡导并组织青州衡王府的衡恭王后裔族人,举行了首次集中、统一、大规模的“衡恭王后裔祭祖恳亲”活动,该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之后,滨州市无棣县的朱家庄朱氏中,就有朱氏宗亲朱树本、朱树理等人,开始与我频繁联系。反映在他们无棣朱氏中,各支系宗亲内部保存、传承下来的老族谱中,“有诸多疑点,怀疑也是青州衡王府的后人”。他们恳切地邀请我,到无棣县朱家庄去,作一次详细的考察和研究。盛情之下,今年2月23日,我与朱长恒长辈前往无棣县,去探望那里的朱氏宗亲并开展宗族的溯源考察与调研活动。
两日内,我们与各方宗亲代表集中座谈交流,全面了解情况,后实地走访考察了朱李张村、朱家庄村、小苟家村等几个村庄。在考察与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一众宗亲鉴阅谱书典籍秘档、检验谱牒艺文碑碣、考察宗族传承信息、调查祖辈传闻轶事。
我们在考察与调研过程中发现,无棣(海邑)朱氏宗亲中保存下来的族谱文书与他们族群中流传下来的祖上传闻轶事中,存在“四说”,即“东南西北”说、“诸城迁出”说、“康熙初年”说、“佚失九代”说。该“四说”从不同侧面,综合性地记述,并基本上还原了青州衡王府被查抄时,族人约定“从东门逃出改姓东,南门逃出改姓南,西门逃出改姓西,北门逃出改姓北”的历史故事;清晰地揭示了无棣朱氏历史上缘是“康熙初年,兄弟五人从诸城迁出,之后长兄远赴沈阳,其下四人依次流落到海邑朱家庄、小苟家、盐山贾象、阳信大寨”的族群来源与形成的历史事实;其后,朱家庄朱氏又繁衍、派生出挂甲口朱氏和朱李张村朱氏。时至今日,朱家庄朱氏族人中间,依然流传着入居海邑(无棣)后,他们于清朝道光年间,在辨昭穆、建族谱时,曾“佚失九代”的秘闻传说。
青州衡王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衡恭王朱祐楎的府邸。明宪宗朱见深的三子朱祐樘,继承皇位,年号弘治,为明孝宗。第七子朱祐楎,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册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式就藩青州。衡王府在青州传承六世七王。末代衡王朱由棷及其世子,于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因故调京被关押,次年在京师与明太祖后人其他几王同时被清廷杀害。清廷遂下令查抄了青州衡王府。
青州,禹定九州有其一。历史上有“海岱惟青州”的说法。青州东南方向有诸城,相传为虞舜的出生地,明朝时期为青州的“卫星城”。当时,在诸城有富人集居区,衡王府中的将军们的府邸,很多也购置其内。富人集居区内有将军聚集地,人称“将军庄”。青州衡王府二次被查抄时,诸城富人集居区内的将军庄上,衡王府的诸将军们闻讯逃逸。他们自此离散、孤悬、游离于各处,至今仍有许多人没有实现认祖归宗、归册入簿的夙愿。
我经过审慎研判后认为:当代无棣朱氏(即海邑朱氏)宗亲中,保存并传承下来的家族谱书秘档与相关宗族资料中出现的“四说”,涉及历史悠远、背景复杂;牵扯家国巨变;交织宗族恩怨、爱恨情仇。其历史蕴涵厚重,信息量巨大。“四说”出现于无棣朱氏宗亲的谱书家乘与典籍秘档之中,应该是“事出有因”,绝非是偶然与赘述。
清廷查抄青州衡王府,有前后两次。一次是在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其目的是全面铲除衡王府中的亲王、世子与诸多郡王;一次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其目的是彻底清除衡王府中遗存的原衡王府高阶将军及其后代。清廷查抄衡王府时,居住在府城内的各郡王府的将军,多数被捕、惨遭杀害。居住在诸城的衡王府属诸将军府的将军及他们的家人,则存在有闻风而动、携家带口潜出城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的机会和可能。
在清廷二次查抄衡王府时,居住在诸城尤其是诸城将军庄上的衡王府宗人中,有将军阶“常”字辈的兄弟五人,先结伴潜出到城外,后又分散走匿异地他乡隐居。清朝中后期的“武定州海邑朱氏”即当代无棣县朱家庄村与朱李张村朱氏的共同始祖——兴业公,即为从诸城潜出后走匿异地他乡隐居求生的衡王府“常”字辈五兄弟中的奉国将军之一。他辗转隐居于武定海邑后,绵绵瓜瓞几百年,成就了今日无棣县境内的朱氏一支旺族。而自明成祖至其所属的燕王字辈谱“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中的“常”字辈止,恰为九代,正符合其祖传的修谱“佚失九代”的传说。该支朱氏族人目前已经传承到成人二十代,也正符合家族谱牒传承中的平均“代际间隔廿三年”左右的基本概率。由此可以肯定,今日的无棣(海邑)朱家庄朱氏族人,是青州衡王府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