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科研“理想国”,领航全球现代农业

——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团队

(2025年10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山东网记者 刘贝贝 卢璐
      宋启源 张尧盛

  在潍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中,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农研院”)科研团队宛如一束强光,穿透农业科技创新的壁垒,以顶尖智慧与务实行动,为这座农业强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更在齐鲁大地上勾勒出农业科研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崭新图景。
  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北大农研院扎根潍坊,仅用8年时间便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北大农研院已集聚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张兴平博士等为核心的顶尖人才梯队,科研人员达800余人,构建起涵盖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生物微观结构研究、生物技术等七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以及小麦抗病遗传育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作物育种新技术研发与基因资源挖掘等40余个独立实验室/课题组的科研体系,形成覆盖农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的全链条创新格局。
  科研扎根产业:
  从“书架”到“货架”的价值跨越

  “做科研的重要目标,是让学术成果真正服务社会经济。既要产出书架上的理论突破,还要产出货架上的实用产品。”北大农研院副院长苏丁丁表示,科研要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然而,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死亡峡谷”是公认的瓶颈,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因难以跨越这一阶段,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此,北大农研院确立“以终为始”的研发思路,以产业需求倒推科研方向,从生产一线提炼真问题、攻克真难题,让科研始终扎根产业土壤。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科研团队在多个领域交出亮眼答卷。陈时盛、邓云、冯铃洋、张鲁刚、杨长宪、于佳琳、叶文秀等专家领衔攻关,成果覆盖粮食作物、瓜果蔬菜、农业技术模式等关键领域,代表我国农业科技的前沿水平。
  在小麦育种技术领域,北大农研院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并获授权专利9项,这项技术有望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全球首次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图谱,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在玉米研究方面,北大农研院创新爆裂玉米育种技术,同时开发出国际首创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瓜果蔬菜育种领域,科研人员绘制了世界首个无缺口西瓜参考基因组,构建了世界首个饱和西瓜突变体库,研发了多种新品西瓜。
  在番茄育种方面,“北柿1号”口感番茄品种在2025中国种子大会上获得“好吃番茄”金奖,被专家总结为“九分甜一分酸”的独特风味。峡山区岞山街道大唐采摘园试种这一品种后,每公斤售价高达32元,市场反响热烈。
  葡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北大农研院葡萄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发布了首个葡萄端粒完整T2T单倍型基因组和葡萄属超级泛基因组,详细解析了葡萄气孔免疫病害机理,鉴定到多个葡萄霜霉病抗性及水分利用调控关键基因。培育的抗霜霉病新品种及酿酒葡萄、鲜食葡萄,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潍坊本地农户深厚的农业技术素养,与高效的田间试验反馈机制,更让“研发—试验—转化”的全链条在本地形成闭环。这种独特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最终构建起农业增效、农村焕活、农民增收的良性生态。
  潍坊筑巢引凤:
  科研“理想国”的生长沃土

  北大农研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潍坊对科研创新的全方位支撑。“我们在潍坊感受到了一种科研人员向往的‘理想国’状态。”苏丁丁告诉记者,这份认可源于潍坊为科研团队打造的“硬支撑”“软环境”与“领路人”三重保障。
  硬件保障上,潍坊给予“按需供给”的全力支持。从先进科研设备、专业化实验设施,到配套的试验基地与公共服务平台,只要科研需要,潍坊总能快速响应。苏丁丁说,这份重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率,在很多地区,从0到1建成一个实验室需很长时间,而在北大农研院,这一周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让科研人员能快速投入攻关,无需为筹备工作耗费精力。
  软环境建设上,潍坊以“主动服务”营造温暖氛围。苏丁丁回忆,研究院发展初期,无论问题大小,只要对接市里相关部门,总能在7小时内得到反馈。这种“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高效服务,以及对科研创新的包容与尊重,让团队感受到“被托举”的力量。潍坊对人才的关怀更体现在细节中,从博士人才的薪资补贴到购房支持,全方位解决科研人员的生活顾虑,让他们能心无旁骛搞研究。
  领军人才引领上,邓兴旺院士的“扎根精神”凝聚起强大合力。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每年有超过300天扎根潍坊,不仅在实验室指导科研,更常深入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生长、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学术影响力与务实作风,吸引了全球优秀科研人才汇聚。1993年出生的生物微观结构研究平台负责人赵珺,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独立牵头建设生物微观结构研究平台,支撑邓兴旺、王继纵团队成功解析植物“眼睛”——光敏色素蛋白的结构,相关成果以潍坊市为第一单位发表于《Science》,实现潍坊在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的“零突破”,将本地农业科研水平推向国际前沿。
  展望未来:
  从“引领中国”到“领航全球”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引领全国农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谈及未来,苏丁丁充满信心。北大农研院的目标,不仅是助力潍坊巩固全国农业领先地位,更要推动其向“全球农业引领者”跨越。让北大农研院成为“全球农业的冷泉港实验室”,让潍坊成为全球农业研究者的向往之地。
  八年的跨越式发展,北大农研院科研团队在潍坊的沃土上,正以科技赋能,以实干笃行,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砥砺前行。这份坚持与探索,不仅是潍坊农业40年发展的生动缩影,更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潍坊方案”与“中国智慧”。

  人物档案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团队:2017年8月山东省政府和北京大学正式签订共建协议,于2018年5月成立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旨在结合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以及北京大学学科优势,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目前,已集聚邓兴旺、黄季焜、张兴平等领衔的院士专家团队及国家级人才团队,科研人员达800余人,设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生物微观结构研究、生物技术等七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以及小麦抗病遗传育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作物育种新技术研发与基因资源挖掘等40余个独立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注重将先进种业技术与潍坊现代农业相结合,在生姜脱毒和多种经济作物育种方面为30多家市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