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书韵

(2025年10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鑫

  窗外的雨来得突然,刚才还是烈日炎炎,转眼间豆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闪电在天际划出银蛇,雷声由远及近,震得玻璃微微发颤。雨水被风裹挟着斜斜落下,在玻璃上蜿蜒出条条水痕,将远处的景物笼上一层朦胧的纱幕。这两天的酷热,终于被这场大雨浇散,空气里飘来泥土与青草混合的芬芳,让人神清气爽。
  这样的天气,我觉得是最适合宅在家里读书。我泡了一杯清茶,在书桌前坐下,随手从书架上抽出张希良老师的散文集《雨水洗过的世界》来读。封面上的书名,在雨珠的映衬下愈发醒目,仿佛真的被雨水浸润过一般。翻开书页,一股温润而诗意的文风扑面而来。作者的语言质朴平实,却又情感饱满、真诚动人,字里行间带着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温暖。窗外的雨声淅沥,屋内的书香氤氲,此刻的时光变得格外柔软而静谧。
  张希良老师的散文,以“我手写我心,我笔叙我情”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心中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有亲人相处的温情片段,有人文历史的珍贵记忆,也有世态炎凉的现实反思,更有对人生过往的回望和旅途中的感悟。全书分为七个部分,犹如彩虹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对应着人生的不同滋味。其中既有对故乡山水的深情描绘,也有对亲人故园的真情回望,还有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对旅途见闻的记录,字里行间跳动着鲜活的生命体验。
  在众多篇章中,那些关于亲情与乡愁的文字,最为打动我。《这个人就是娘》《想起娘做的千层底鞋》《娘剪的窗花特别美》等文章,作者以小见大,通过母亲缝千层底、剪窗花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刻画了一位朴实而伟大的乡村母亲形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与思念。这种“以小切口写大情感”的手法,使平凡的小事也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想起母亲为我织毛衣、熬热汤的情景。那些关于亲情、故乡、人生的故事,像雨水一样洗涤了我的内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风雨中坚守初心,在阳光下拥抱希望,用真诚和热爱去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毕竟,生活的美好,就藏在那些被雨水洗过的瞬间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珍藏。
  除了亲情,书中对故乡风物的描写也充满了温度。作者生长于乡村,后来又在城市中奋斗,这种城乡之间的辗转让他对故土家园怀有格外深厚的感情。在《故园深处》等篇章里,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着乡愁。比如他写“久旱逢甘霖”时乡人们的欣喜若狂,写梧桐花飘零时记忆中故乡的模样,写高庄大集上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写自家院里那棵朝夕相伴的柳树……这些细腻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生动的细节,若非亲身经历、深切体会,是无法写得如此传神的。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字来抚慰心灵、寄托思念,将那些逝去的岁月与难忘的乡愁,凝结成永恒的记忆。
  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书写人生。作者尝过生活的苦,也品过生活的甜。正因为经历过艰辛,他笔下的幸福与温暖才显得尤为珍贵。他关注平民百姓的日常,书写普通人身上的善良与坚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作者笔下的雨,既是自然界的雨,也是人生中的风雨洗礼。经历过风雨的人,往往更懂得停下脚步,静思己身,然后以更从容的姿态重新出发。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天际透出一抹微光,将雨后的天空洗得湛蓝如镜。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青草香,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清脆悦耳。雨过天晴的世界,果然如作者所言,是那样清新、辽阔而温润。我的心情也像被雨水冲刷过一样,变得格外宁静而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