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友
在这鎏金的季节,秋雨似乎带着古意,把具有两千年名城都会的青州古城,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秋雨如丝墨,点染着古城的秋色。白天的古城,已让我流连忘返,秋夜秋雨下的古城,该有另一番韵味吧。
青州大地,文脉绵长。时间,雕琢着岁月的厚度,也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变化。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历经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等六座城池的“三迁四筑”,成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年。这种旷古持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构筑了青州“千年古城新崛起”的底色。
那丝丝缕缕的雨声如同古筝轻拨,让人陶醉于这份古朴和宁静,满目里有一种洗净铅华的素净之美。因为雨,月亮与星星都躲进了雨夜的夜里,青石板路上虽没有了清辉映照,但仍在灯光下泛着油亮。今夜的古城是静谧的,唯绵绵无尽的雨在冲洗着一朝一朝的岁月走过后留下的印迹。今夜我走进古城,不是相遇,是它与我千年的约见。
擎一把油纸伞,如丝的秋雨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温柔于伞,轻抚于街,博爱于古城。空气中除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清爽,还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如陈年美酒的醇香,醉了半城烟火。一半生活,隐有一种岁月流淌的遗痕。一半诗意,洇有一种历史文脉的韵味。
古城的灯火,如被秋风催熟的栾树之果。LED藤蔓缠绕的古树,明灭间如闪过的流星雨。古城,在今人的心目中,它已与日月同辉了几千年。
古城的老街两侧,一座座百年老店的招幌,在秋风秋雨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一辈又一辈的传奇故事。那带着字号的幌子,确如一本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遗与非遗的文化传承。铺前秋木苍翠,清渠涤荡,芙蓉出水,繁花锦簇,波影流光。牌楼的雕花窗棂,因室内的灯光,在古街投下细碎的光影。
古街在伞下延伸,仿佛一条蜿蜒的星河,伸向远方。我不禁蹲下,抚摸着一块石板,沧桑的如同老人脸上岁月的沟壑,透着深邃。这老街,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蕴含着人文的温度,一直默默地在做古城历史的见证者。
巷陌深深,站在巷口眺望,似是岁月长卷里精心勾勒的一笔墨痕。眼前不时飘落的银杏叶,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轻轻摇碎了忽明忽暗的秋光,亲吻着小巷。扶疏草木,青砖灰瓦,雕花门窗,翘角飞檐,汉韵瓦当,似乎有隐隐约约历史回声的涤荡。有的房檐在垂着忽明忽暗的雨帘,擎着伞经过时“砰砰砰”之音,宛如遥远的历史的鼓声。
一处斑驳的墙垣,老柿树枝桠斜逸出墙外,熟透的柿子像被秋风点亮的红灯笼,叶影斑驳间,似有甜蜜私语的流淌。红柿与苍劲的虬枝构成水墨留白,似重生的古典意象,展露出岁月的沧桑。
经过偶园,园门虽已关闭,但隔着围墙,仍能隐约听到墙根处雨打芭蕉的细语。
偶园是衡王府的后花园,如今虽已不复当年的盛景,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仍透着庄重与贵气。上午偶园一游,巧遇青州历史文化名家冯殿佐老师。热情好客的他,面对我们这一群陌生的朋友,从王府轶事到冯氏文化,侃侃而谈,极尽了偶园的前世今生。此时,站在门口的我,心绪早已飞进了偶园,我想象着被欧阳修称为“青州红”的鞓红牡丹,春天盛开时尽显北宋“清丽质朴”的一朝风韵。一阵桂花浓郁的馨香飘墙而出,叩醒了我脑海中时光的印记。李清照笔下“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真是写尽了它的娇羞与风流。夹着花香的微风和着细雨,多了几分清冽的、幽远的意味。今夜的衡王府,没有明月清辉,没有高朋围座,没有斛光交错,没有诗情画意,没有丝竹管弦,没有衣袂飘飘,没有松月竹影。只有夜,秋雨,寂寥与门外的我。
这场古城之行,我有幸享受夜秋雨和夜秋风的滋润、美妙,一恍惚,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我多想坐在古树下,品一壶香茶,听一段戏曲,陶醉在这片宁静与诗意之中,让心境与古城静谧的夜色和谐交融。
聆听雨声,静静品味。这场与青州古城雨夜的相遇,是等待,也是相约。
回到宾馆,我想起来前朋友叮嘱的事:一是尝一尝老槐树煎包,二是买一点享誉百年的隆盛糕点。嗯,明天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