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隋炜凤 文/图
千年潍水蜿蜒流淌,不仅滋养了齐鲁大地,还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17项国家级、125项省级、553项市级、2076项县级非遗交相辉映,构筑起一座厚重的文化宝库。如何让千年技艺焕发生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传播的关键在于创新。近年来,潍坊以创新为密钥,以青春之力延续传承血脉,以现代场景展现文化魅力,以产业赋能实现活态传承,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以青春之力延续传承血脉
当潍坊非遗遇上青春的视角,便碰撞出创意与传承的火花。10月1日至5日,“光影赋活非遗·青春记录传承”北京电影学院暑期非遗影像记录工程成果展在潍坊市人民广场举办。此次成果展是“艺彩青春 更好潍坊”2025大学生艺术周系列活动之一。今年暑期,由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组成的“光影拾遗青年团”深入潍坊各地,围绕风筝制作、核雕艺术、海盐晒制等非遗项目展开田野调研与影像创作。他们走访非遗传承人、参与技艺体验,通过前期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剪辑完整流程,创作完成《大琴希音》《说走就走》《潍坊好人》《盐韵潍坊》《萝卜庙》《核雕》《村里有个女老大》等十部短片。
在非遗影像记录工程成果展上,十部非遗故事影像作品循环播放,不仅生动呈现了潍坊特色非遗瑰宝,记录着潍坊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热爱和坚守,为潍坊非遗的数字化保护留下鲜活影像档案,也让更多观众透过青春视角读懂非遗底蕴。
这是潍坊“非遗+青春”传播方式的生动注脚。今年6月底,“潍有非遗最青春”潍坊非遗展演活动走进北京电影学院,18项非遗展演搭建起互动舞台:风筝扎制展台前,师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糊裱;剪纸工作台边,红纸在指尖化作飞禽走兽;诸城派古琴前,年轻学子驻足聆听……
“传承的关键在人,要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潍坊非遗展演活动走进北京电影学院,是潍坊非遗拓展年轻创意赛道、探索活态传承的重要一步,不仅搭建了校地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年轻群体与非遗深度对话,更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同时,我市持续开展校园文创合伙人招募,搭建非遗与青春创意对话的平台。源源不断注入的青春力量,让千年技艺在创意碰撞中蓬勃发展。
以现代场景展现文化魅力
10月19日晚,潍坊市工人文化宫里灯火璀璨,“多彩家园 更好潍坊”潍坊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展演活动热闹上演。以歌舞、曲艺、戏剧等形式呈现8个精彩节目,将潍坊非遗项目融入其中,打造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听盛宴。
从琴箫合奏《半山听雨》展现诸城派古琴的“清微淡远”,到小品《守艺人》借年画传承传递守正创新理念;从舞蹈《故乡的花毽》将青州花毽融入现代舞美,到茂腔、周姑戏等地方戏曲联唱,整场展演全方位呈现潍坊非遗的时代活力。在展演活动中,杨乃东等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登台,与观众分享“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故事,让“工匠精神”直抵人心。
如果说舞台展演是用动态演绎让非遗鲜活呈现,那么专业场馆则是以静态守护让非遗“留下来”,一动一静共同守护文化根脉。10月20日,总面积1.5万平方米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非遗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开馆。场馆以“齐风鲁韵 多彩家园”为主题,划分“百工巧艺、音韵绵长、四时风物、美美与共”四大篇章,成为集文化传播、传承、体验、研学、文创销售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和文旅打卡目的地。
作为非遗传播的重要载体,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市民搭建起非遗展示的专业平台。馆内众多“明星展品”成为文旅打卡亮点:世界最大的“非遗之冠”,融合多项潍坊非遗技艺,复刻古代皇室龙凤冠的华美;随神舟十一号遨游太空的“世界最高风筝”,见证非遗与科技的跨界;“夜游赤壁”核雕作品,重现《核舟记》的精湛工艺;14米长的“高密纹样”剪纸长卷,堪称剪纸艺术的“活百科”。此外,2米高的巨型聂家庄泥叫虎、仿照定陵出土文物制作的花丝镶嵌“六龙三凤冠”等展品,让观众在沉浸式观赏中读懂潍坊非遗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也让场馆成为传承城市文脉、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我市呈现出非遗传承发展氛围活跃,民众参与、认同度高的社会现象,亟需建设一处具有地标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展示、宣传、保护、研究、利用非遗保护成果和赋能城市文旅发展。”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表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长期向社会开放,并通过专业化运作,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承传播效能,增强潍坊非遗的民众认同感、文化影响力和旅游辨识度,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以产业赋能实现活态传承
在潍坊,非遗传播的覆盖面不断拓宽,文化价值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10月20日,2025山东省非遗IP应用典型案例发布,潍坊有6项入选,分别是纸鸢破界数字化新飞跃(潍坊风筝IP)、区域性互动消费的文旅典范(青州非遗有礼IP)、传统技艺的一站式体验(隆盛糕点IP)、传统节庆的创意光芒(老猫花灯IP)、非遗传承的“丝路新韵”(柳疃丝绸IP)、年画的现代化探索(杨家埠木版年画IP),数量居全省第一。
其中,潍坊风筝IP的“破圈之路”颇具代表性。2025年4月,潍坊市博物馆与霸王茶姬联名的“春茶漫鸢飞时”系列周边文创,将馆藏风筝元素融入丝巾、万花筒等工艺品中,在网上掀起抢购热潮,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风筝、走进潍坊、热爱非遗。7月,与极氪汽车联名推出风筝冰箱贴等周边文创,成为车友收藏热点。更具突破性的是“龙筝绘梦”MR项目,通过触控交互技术,让游客在虚拟场景中完成风筝设计、亲手触摸千年扎制技艺、参与虚拟市井生活场景。
杨家埠木版年画IP则在跨界中焕发新生。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雕刻的《原神五夜叉》年画,将游戏画面刻印成一幅色彩丰富、飘逸动感的木版年画作品,让非遗木版年画与游戏产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深受网友喜爱;他创作的作品《摇钱树》,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推广,成为现象级爆款。“老手艺要跟上年轻人的审美,才能活下去。”杨乃东的话道出了IP创新的核心。
让非遗成为生活必需品,才是最好的传播。从“青州非遗有礼”将花毽元素融入城市文创,到柳疃丝绸为国际大牌提供面料;从老猫花灯登上央视元宵晚会,到隆盛糕点打造“可观、可学、可做、可玩”沉浸式研学基地,潍坊非遗正以多元IP形态,融入饮食、服饰、娱乐等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