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超
当千年非遗与青春创意相遇、与现代场景相融、与生活需求相伴,潍水之畔的文化根脉正焕发出全新活力。在这里,由非遗构筑的文化宝库,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典籍中的文字记载,而是通过创新走出历史深处,成为城市文旅的鲜活名片。潍坊非遗“破壁出圈”的背后,正是对“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传播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最佳诠释。
非遗的传承,核心在“聚人”,特别是吸引年轻人。潍坊精准锚定“青春赛道”,让千年技艺与年轻创意撞出火花。北京电影学院师生深入潍坊各地,围绕风筝、核雕等非遗项目创作出10部短片,用影像定格传承故事;“潍有非遗最青春”展演走进高校,18项非遗展演吸引单日超400人参与,实现从“看非遗”到“做非遗”的转变。从校园文创合伙人招募到学子深度参与创作,潍坊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成技艺学习者、创意参与者,为非遗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非遗的传播,关键在“搭台”,特别是建好体验场。潍坊以“一动一静”的场景创新,为非遗搭建看得见、摸得着的舞台。动态舞台上,琴箫合奏尽显诸城派古琴韵味,舞蹈融入青州花毽元素,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享匠心,让非遗在视听盛宴中鲜活可见;静态场馆里,1.5万平方米的潍坊非遗馆开馆,“太空风筝”“核舟记复刻”等展品打造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新打卡地。一动一静间,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可观赏、可体验的文化风景。
非遗的长久,根本在“落地”,特别是融入生活日常。潍坊以“IP破圈”为抓手,让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化为生活产品,6项非遗IP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潍坊风筝与奶茶、汽车品牌联名,MR项目让游客虚拟设计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跨界游戏IP,《摇钱树》成小红书爆款;隆盛糕点、柳疃丝绸融入饮食、服饰场景,让非遗成为生活必需品。在潍坊,IP创新让非遗打通了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通道,让非遗真正传承下去、发展起来。
潍水潮起,文脉新生。潍坊的实践,以创新为密钥,让青春、场景、IP形成合力,赋予千年文脉穿越时光的力量,也为更多地方的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