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 山
自去年3月至今年8月,多家省级文学期刊相继推出了潍坊市中生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邱文英7篇小说和2篇创作谈,显示了作家灿然的才华、沛然的创造力和对小说语言的个性化追求。下面,笔者以邱文英刊发于《福建文学》的短篇小说《卷边的相片》为例,谈谈其近期小说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小说最重要的元素和标识之一。邱文英近年来对小说语言的追求着力甚多。她在《卷边的相片》里对语言个性化的经营,蕴含了其相当的小说语言美学的考量。作家常常运用寓情于景、寓意于形的情景式象征式描写手法,有的段落或词句则诗意飒飒诗韵袅袅,并以北大山鹰社成员薛莲隐喻雪莲,以“卷边的相片”暗示父女情深和老薛的执着、艰辛,遂为小说文本营造了一种具有语言美学意味的基调和氛围,因之超越了作家本人“旧”的语言躯壳,也使其与另外不少作家的语言风格有了一定的区隔和辨识度。
对来自尼泊尔的名叫卡米的夏尔巴(向导)出境,小说是这样描写其肖像的:“卡米三十出头的样子,黑脸,干瘦,看起来没连秀丽个子高,眼睛像两口深井,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幽暗;眼角皱纹如喜马拉雅风化的岩石裂缝,裸露部位的紫黑色是高原紫外线摩挲出的岁月包浆。”作家在此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尤其将“岁月”与“包浆”连用,使“包浆”有了象征之意,沧桑的岁月也得以具象可感。如许描写,表面上是刻画了长年累月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卡米的身体特征,其实也反映了喜马拉雅一带险恶的地势地貌,还暗示连秀丽攀登珠峰将要经历的困难和凶险;可谓情景交融,人地结合,细腻而深刻,画面感强而又颇有诗韵。
当小说的主人公连秀丽因为救人而放弃登顶珠峰、返回大本营时,她遇到了多年不见的丈夫,但见“老薛的脸上沟壑纵横,头发几乎全白了,像顶着一座小珠峰”。作家称老薛的头上“像顶着一座小珠峰”,可谓既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老薛多年来也在默默地追寻女儿薛莲的足迹,让登峰人把女儿的相片带上峰顶,以满足女儿的心愿——他也历经沧桑,饱尝艰难。同时,这“一座小珠峰”的出现,意味着这一家三个人在登峰的过程中终于达成了感情的共振和心志的共通。
“远处,缭绕着努子峰的白云在晚霞中缥缈变幻,先是变成一匹马,又快速变成一棵树,直到变成一朵盛开的莲。”在作家的笔下,峰顶白云最终变幻为“一朵盛开的莲”,隐喻连秀丽在追寻和攀登中仿佛看到了薛莲的美丽容颜,也仿佛触摸到了薛莲的高贵灵魂。
“连秀丽仿佛突然被闪电击中——云光霞影里,努子峰顶变幻成了一尊罩着金顶的菩萨,她头戴宝冠,肩披帔帛,端坐在山巅。菩萨俯首,低眉,慈悲的目光抚摸着连秀丽,抚摸着群山,和群山之下的所有生命。”这是小说的最后一段。在此,作家将努子峰顶比喻为“一尊罩着金顶的菩萨”,尔后直接以菩萨的形象加以描画,整个段落写得如诗如画,如歌如籁,场面静穆,韵味绵长。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提出,从低处写作,从凡人琐事中提炼诗意,赋予卑微者以庄严。纵观邱文英近年来发表的十几篇中短篇小说,尤其是《卷边的相片》,不难看出,她的创作足迹,尤其是诗意化的语言追求,与汪老先生的倡导是一致的。“堂堂溪水出前村。”期待邱文英今后的文学创作溪水争流,景色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