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銮
传拓技艺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它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材料,将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图案拓印于纸上,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复制技术,也被称作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术。传拓技艺不仅是保存与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拓技艺起源于汉代,伴随着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金石文献。镌刻于青铜、碑石、陶瓦等载体上的文字和纹样,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经济、书法艺术的第一手材料。然而,这些器物或体量巨大,或珍藏于密室,或散布于荒野,使其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极为困难。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传拓技艺应运而生。它像一位无声的摄影师,以其精准的复制能力,将三维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转化为二维的可广泛流传的纸本,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学术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传拓技艺的核心流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清理拓板;二是上纸(使用特制的生宣纸);三是上墨(待纸张干湿适中后,取适量墨汁,用拓包均匀拍打上墨,需多遍完成);四是揭取拓片(墨迹干透后,小心地从器物上取下,制作成一张字口清晰、墨色均匀的拓片)。
主要的技法可分为乌金拓、蝉翼拓等,按拓印对象可分为平面拓和全形拓,尤其是全形拓,是传拓技艺中难度最高的绝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传拓技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艺术、科学内涵。拓古传今,在数字化盛行的今天,这种技艺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愈发凸显,对其进行保护与推广的需求也尤为迫切。但老一辈匠人越来越少,学习传拓又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长期耐心的实践,再加上现代高清摄影、3D扫描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拓的功能性角色,大众对传拓技艺的了解十分有限,传拓技艺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因此,在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文化艺术繁华似锦的今天,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认知越来越高。将传拓技艺应用于现代文创产品与室内装饰,开发以拓片为主题的文创礼品,开展社区拓片体验坊,使其从“书斋”走向生活;以非遗为背景走进校园、深入社区,普及传拓知识,培养潜在的兴趣群体,这已是顺应趋势且必要的举措。
今天,利用数字技术制作与现代生活相呼应的小型拓板,制作拓片和以拓印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让这一源自古代的智慧结晶成为连接过去和现代的文化桥梁。它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复制技术,也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唯有通过积极的保护、理性的传承和大胆的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文明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并发扬光大。